首页 > 关注民生

舞剑卫国 卸甲忧民——百岁将军张玉华

2023-07-25 编辑: 宋倩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是一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钢铁战士;在和平建设时期,他是一名不忘初心、甘于奉献的革命老兵。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这个时代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将自己一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中国好人”“敬礼老兵”张玉华。

      

张玉华

      身经百战戎马一生

      张玉华,1916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现威海市文登区)张皮村。16岁时考入荣成师范,毕业后曾在小学任教4年。1935年4月,张玉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和共产党员王台集资在文登县北风口镇开办了一处“新生活书店”,成为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站。天福山起义前夕,党组织安排张玉华以小学教员的身份,秘密投入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张玉华与同志们一同连夜赶写传单、标语,组织联络起义的各方面力量。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领导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张玉华任“三军”第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七七事变后,统治山东的国民党军阀韩复榘不战而逃。1938年2月3日,日本侵略军侵占烟台,占领了牟平城。几天内,胶东地区的大片国土沦入了敌手。为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2月13日,中共胶东特委书记、“三军”司令员理琪率一大队一举解放了牟平城。攻克牟平县城后,大部队押着俘虏向南转移,张玉华跟随理琪等领导同志留在雷神庙开会商量下一步的行动方案,开会中间遭到日军的包围。

      在雷神庙激烈的战斗中,在一大队多人中弹的情况下,张玉华机智勇敢,毙伤敌人6人,在自己受伤的情形下,背着身受重伤的理琪,冒死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受到中共胶东特委和军政委员会的通令嘉奖,获得战斗奖章1枚。

      

雷神庙战斗遗址

      多年战斗生涯中,张玉华3次身负重伤,一颗子弹打进了他的腹腔,直到离世,弹丸仍留在体内。然而,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张玉华,却越战越勇。1938年6月,张玉华担任“三军”一大队政委。7月,参加了蓬莱城战斗。8月,担任“三军”六十一团一营政委。1939年5月,任五支队十五团一营教导员。

      五支队整编后,张玉华担任五支队十三团三营教导员。1940年1月,和营长于得水负责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回鲁中。三营战士昼伏夜出,穿过胶济铁路和敌人的封锁线,将黎玉安全护送到目的地。同年3月,张玉华参加了由徐向前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孙祖伏击战,他所在的三营担任阻击任务,张玉华等指挥队伍扼守九子峰,先后打退敌人9次冲击,敌人死伤惨重。这次战斗共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物资众多,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战后,徐向前司令员表扬三营打得机智顽强,为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嘉奖给三营机枪、弹药、物资一批。同年4月,张玉华进入胶东抗大学习。9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特务团政委。1941年7月,任山东纵队第一旅三团政委。1942年7月,调任鲁中军区后勤部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张玉华率队转战东北。1946年1月,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第八旅三团政委,参加辽河、保卫本溪和四平的战斗。1947年6月,担任三纵八师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临江战役、辽西会战和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战斗。1949年春后,先后担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一一九师政治部主任、四十军一一八师政委。1950年4月,参加了海南岛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张玉华参加了五次战役。回国后,任解放军第四十军副军长。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5月,任沈阳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63年7月,任炮兵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67年后,历任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南京军区副政委、顾问等职,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博施济众感动中国

      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残酷战争之后,张玉华深深懂得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他说:“大难不死有今天,前人牺牲流血,前仆后继,多少生命换来的今天,要珍惜过去,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身为战功赫赫的将军,张玉华却一直称自己只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胜利要归功于党和人民。

      1986年,张玉华从南京军区离休,但70岁的他并未真正休息,而是尽自己所能发挥余热。张玉华先后担任了家乡文登几所小学及南京市二十九中等十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们上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给家乡小学生讲红色故事

      三十多年如一日,张玉华坚持捐款助学、捐资扶贫。1995年,张玉华捐款3万元,在文登葛家镇设立“华华奖学基金”。1997年,他将去世妻子的抚恤金连同3万元积蓄,捐赠给文登界石镇中心完小,设立了“振华奖学基金”。他还先后为家乡多所小学捐赠电视机、投影仪、书籍等教学设备和用品。

      张玉华几乎把自己的工资都捐给了全国各地的困难群众,累计捐款近百万元、大米20万斤,被亲切地称为“慈善将军”。2012年,他获得了“中国好人”的殊荣。他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一件衣服穿很多年,袜子有补丁,手表从上世纪70年代戴到去世。有一次,老家亲戚送他一幅刺绣,工作人员问他要不要裱一下,他却直接用胶布粘在床头上方的墙壁上。

      

张玉华向天福山起义纪念馆捐款

      2015年4月20日,张玉华老将军回到故里,重温革命记忆,看望父老乡亲。在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前,张玉华向纪念馆捐款1万多元,并为在场的干部职工讲述了当年天福山起义的那段英雄壮举,教育大家铭记历史。在张玉华的心中,没有小我,只有大家,他将金钱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将力量奉献给了最需要的人们。

      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抗战老兵乘坐的车辆引领受阅部队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百岁高龄的张玉华,用曾经在抗战中被子弹打穿的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幕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张玉华将军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敬军礼

      张玉华常说,自己有三个妈妈,一个是生母,第二个是人民,第三个是党。对生母,自己尽到了责任;对民母,他永远也报答不了,他在战争年代3次身负重伤,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细心照料下得以康复;对党母,他的信念是,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他感恩党和人民,只要自己喘着一口气儿,就要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他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留得生前身后名却始终不忘感恩,守得住初心。

      2016年2月29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等文章,老将军当晚就召集身边工作人员和在南京的子女开会学习。他还特意打电话给远在北京、沈阳的子女们,要求他们积极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把握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早在2001年,张玉华就写好了遗嘱:“我活着为人民,我的后事也要为人民着想,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不去做于死者无益、于活者有损的事。”他要求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把有移植价值的器官捐献给国家。老将军还特意立嘱:“我的后代,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舞剑誓卫国,卸甲时忧民,张玉华朴素的话语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张玉华捐献登记

      2017年9月10日,张玉华在南京逝世,享年101岁。按照他生前遗嘱,子女将他的眼角膜捐献给了南京市红十字会眼库,骨灰撒在天福山上。张玉华留给子女的,除了战功赫赫的勋章外,就是在体内留存了77年、直至火化才取出的子弹。他生前捐出所有积蓄,身后捐献出眼角膜,老将军虽然走了,却留下了为信仰奋斗的典范、为事业奉献的传承、为人民服务的榜样。同年9月19日,张玉华的亲属在天福山起义纪念塔旁栽种了一棵松树,并把将军的骨灰埋葬在这里。以苍天为盖,以黄土为庐,与青松相伴,从此,老将军在80年前为国为民抛洒过热血的天福山下,与战友们同眠。

      戎马半生,鞠躬尽瘁。这位百岁将军把青春献给了革命,把赤诚献给了国家,把热血献给了人民。他坚守初心的一生,为这个时代矗立起了精神丰碑,为这个社会夯实了价值地基。家乡人们修建了以张玉华名字命名的红色主题公园——玉华园,位于威海市文登区文登学广场西南。公园中有一棵紫玉兰是2020年4月24日从老将军家乡移植过来的。每到初春时节,紫红色的玉兰花开满枝头,迎着春风,傲然绽放。(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