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时下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早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西汉置不夜县,属东莱郡,在其后大部分朝代皆属文登县。勤劳勇敢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的威海,既有山海相连的海滨风光,更有五千年来的“礼”文化浸润,滋养出这座城市绵绵不绝的文化软实力、人人可及的幸福感和精致和谐的文明风气,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进威赶海”,成为继“进淄赶烤”后的又一“爆款”。
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千年之前,再去听一听在这片东隅土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成山礼日
日出东方,太阳崇拜是东方先民的原始信仰。形似太阳的八角星纹成为大汶口文化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彩陶纹样,出土文物大口尊上“日火山”“日月山”的文字符号丰富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见证了海岱地区五千年来的文明曙光。
如果说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先民崇拜太阳的起点,那其实这种狂热和向往从未西沉,在这片能够最早看到太阳的土地上,曾有无数人驻足东望,期待着那一轮红日初升。
“日出旸谷天下明”,较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祭日活动来自于《尚书》,《尚书·尧典》记载,“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尧帝安排以羲仲为首的官员居住在昆嵛山旸谷山(今文登市界石镇旸里店村)祭祀太阳,观察日出,这也是春分节气的由来。
到了周代,春分和祭日合二为一,产生了“春分祭日”这一习俗,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在齐地封八神,并在成山头修建日主祠。也就是电视剧《封神榜》姜太公封神的故事。那么为什么选择成山头?我们或许可以从《史记》中找到答案,《史记·封禅书》中曰:“成山斗(通陡)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这里说成山头绝壁回曲,入于海中,齐东北部最边隅的地区是迎接日出的地方,因此被认为是日神所居之地。
在秦汉时期,人们对日神的崇拜达到了又一个巅峰,成山也被确定为礼日的官方场所,秦始皇两次驾临成山头,修建行宫,设立“日主祠”,祭拜日神,丞相李斯立桥刻字,手书“天尽头秦东门”于石上。汉武帝更是在八次东巡中四次“礼日成山”,成山头“武帝祀日”碑文载:上遂东巡海上,行礼祠八神,留宿海上,与方士传车及闲使仙人以千数……碑文上还说:公元前94年,汉武帝刘彻率百官出长安,一路东进巡游海上,直至成山头,被“成山日出”这一奇丽自然景观所折服,遂下令修筑拜日台,拓日主祠,并留下了《日出入》这首汉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
世宗晔晔,思弘祖业。恢我疆宇,外搏四荒。雄才大略的一代汉武,这时已经年过六旬,在面对日出的气势磅礴和宇宙的浩瀚无垠时,也不由得生出了一种自我何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的感叹,四季循环往复、太阳西落东升,而逝者如斯夫,年少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如此江山,怎能不令人留恋,长生不老又是多么令人向往!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也让祭日活动从礼赞太阳、外求诸物上升到了思考生命、内求诸己的高度。
客耕东莱
提到“礼”文化,就不得不提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他以礼为宗,统贯群经,集合“三礼”之书,著为一家之言,有“礼是郑学”之美誉。
《礼序》: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
如果说《日出入》反映的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那么郑玄在《礼序》中所主张的“统之于心”“践而行之”等观点特别强调了社会上的每个个体实实在在地去践行“礼”,以及关注“礼”于现实社会的应用,进而重振礼制达到济世的目的。
东汉末年,礼崩乐坏,外戚、宦官交互弄权,东汉政权风雨飘摇,社会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地步,郑玄于是想通过“修礼”来为王朝修旧起废,振兴秩序。
郑玄首先需要一个躲避战乱、专心学术研究的地方。
胶东半岛历来是文化高地。战国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天下规模最大的学术中心,汇集了大批的士人在此演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和文化。而胶东地区与临淄毗邻,不仅山水相依、人杰地灵、物阜民丰,而且地处边陲、远离战火,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情之所钟,一大批饱学之士纷纷到此地避乱修学、设教讲学,逐渐形成了胶东地区“重教化,修官学”的士学风气。
于是郑玄选择了这里。“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后汉书·郑玄传》)所谓客耕,就是寄居他乡租田种地谋生,而据当地县志记载,东莱就相当于现在的文登、荣成一带。他隐居于东莱郡长学山,设立长学书院,创建康成讲堂,一心杜门注疏,聚徒授学。
“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在东莱郡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融为一体,在郑玄的推动下,祭祀礼也由沟通天地祖先而扩大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进而规范和指导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使得此地“礼”韵蔚然。
注经讲学光照千秋,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东莱郡他还开创了书院讲学、耕读注经的教学先风,并形成了独特的郑氏学派和“东鲁学风”,对胶东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文登荣成一带仍然流传着他教书育人的故事,村中那片“康成书带草”仍在风里摇曳。
学风悠悠,人文荟萃。东鲁学风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胶东学子刻苦读书、金榜登第。自唐代开科取士起登州府就榜上有名,明清时期更是创造了“一榜七进士”“一门四进士”“父子同榜”“兄弟连镳”的佳话,宋代大文豪苏轼也不禁发出感叹,“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
有礼,有你
“礼者,天地之序也。”钱穆先生讲,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也在“礼”。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是维护等级制度、进行社会统治的工具和手段。但这种工具和手段不是冰冷的、无情的,而是热情的、富有生命力的。礼中蕴含着的是中国人的人性和道德,只要中华民族尚在,华夏文明尚存,中华之礼就会绵长不绝。
郑玄曾明确指出:“礼者,在于所处。”(《通典·凶礼二》)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礼亦在不断的更新着自我的体系和内容,逐渐成为中华儿女自下而上的生动实践。
现如今,同样是在威海这座洋溢着幸福感的滨海小城,“礼”韵的悠扬传遍了城市的每个角落。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美丽城市”试点城市,威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嘱托,扎实推进新时代美德威海建设,深入实施文明市民培育工程,崇礼尚德的文化观得到广泛弘扬,入选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全域一片红”。
在威海,“志愿+信用”模式全面推广,全市平均每4个人就有1名志愿者。他们活跃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用自己的善行义举,践行礼文化,传播时代文明,绘就城市文明底色。
威海还专门成立了文明礼仪协会,编辑出版了《公务形象与文明礼仪》《威海市民礼仪手册》等书籍,通过文明礼仪的传播、宣讲和培训等形式,弘扬文明礼仪,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唱响精致“有礼”的文明之歌。
随着“进威赶海”这波旅游热潮,威海专门发布《争做威海全域旅游文明志愿者的倡议书》,全域启动“一城仁爱风 志愿助旅”文明旅游志愿服务活动,人人化身志愿者展示着威海的文明城市形象,也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感受到文明有礼的浓厚氛围。
“扑着门子来了,咱就得好好招待”“在威海玩了七天,满脑子全是好客山东”“只要你开口说话,一个正儿八经的威海人不会允许任何一句话掉在地上。”……
在威海,“有礼”倡导的文化观点,已然转化为文明“有你”的大众实践。(作者: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乳山市下初镇簸箕掌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张晓凡,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