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乡村师范学校走出,成长为能征善战、戎马一生的开国少将;他一生忠于党和人民,为人民解放事业和部队建设贡献出毕生精力。他是竭诚尽职、忠贞不渝的革命战士刘其人。
刘其人
赤胆忠心 投身革命
刘其人,原名刘德贤,曾用名刘一民,1916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蒲湾村(现属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丧母,勤劳忠厚的父亲将其抚养成人。
在上学读书时,刘其人就表现出天资聪慧,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5岁时考入荣成县风山小学(高小),1932年,在上千人的高小毕业会考中名列第二。他经常听村里老人们讲述甲午海战时日军侵占威海的往事,并目睹了大哥遭受官府打骂的情景,在心中深深埋下对剥削阶级、侵略者仇恨的种子。
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外景
九一八事变后,刘其人与同学们下乡进行革命宣传,希望唤起人民群众的斗争觉悟。1933年,刘其人考入位于文登县的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或“七乡师”)。在筹建办学过程中,创办人于云亭即与地方党组织秘密取得联系,成立文登临时支部。学习期间,他阅读了《母亲》《铁流》《列宁主义初步》等进步书籍,开始接受革命真理。学校党支部负责人刘家语(后为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多次与他谈话交流,介绍党的性质和主张。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刘其人思想进步很快。1934年9月,由张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投身革命事业。
1935年11月,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一一·四”武装暴动。刘其人等“七乡师”的党员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参加了暴动。暴动失败后,刘其人回校继续读书。不久因参加发动罢考、驱逐反动教员等进步活动,被国民党文登县警备大队逮捕。在狱中,他机智沉着,始终未暴露身份,敌人没有获得足够证据,后经友人作保被释放。
在极端白色恐怖下,刘其人四处奔波寻找党的组织。朴实的父亲哭劝其回家安分度日,他对父亲讲:“自古以来,忠孝难双全。国家将亡,家能保得住吗?”1936年8月,刘其人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入校后由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个月后又被学校开除。
随后,刘其人与张铎一起去北平寻找党组织,在林一山帮助下与党组织接上关系,被介绍到山西阎锡山的军训团学习,军训团中有共产党的支部组织,刘其人向党组织提出到延安学习的申请,得到批准后于1937年奔赴延安,进入延安抗大二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和军事水平。
转战山东 挺进东北
七七事变发生后,刘其人按照党组织指示,提前结束学业回到山东。在与中共山东省委取得联系后,被派往新泰、莱芜、蒙阴三县交界处以八路军特派员的名义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发展抗日武装,仅月余时间便组成了一支200人的武装。1938年6月,这支队伍与八路军山东游击第四支队第二团合编,刘其人任团政治处主任,后任八路军山东第一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0年2月,第一区党委、第一军区机关进入鲁东南地区开展根据地建设,刘其人先后担任山东纵队第九支队政委、鲁东南军政委员会书记。当莒北几个区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后,以封建迷信组织“五旗会”为基础建立的反动的“万仙会”,大肆造谣污蔑共产党、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权,迷惑拉拢群众入会。党组织尽量采取教育、争取、瓦解的方式,“万仙会”反而更加剧了疯狂气焰,向八路军部队频繁进攻。刘其人率领指战员将负隅顽抗的“万仙会”首领击毙后,又带领战士和部分地方干部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揭露敌、伪、顽和“万仙会”头目的滔天罪行。“万仙会”会众知道受了欺骗,队伍随之瓦解。
清河区八路军部分领导许世友(左五)、刘其人(左六)、徐斌洲(左三)、李人凤(左一)、陈楚(左二)等合影
1940年10月,刘其人被任命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政委。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斗争条件极其艰苦情况下,与许世友、杨国夫等一起坚持发展清河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1941年8月,刘其人同许世友、杨国夫等率三旅大部横扫长期盘踞垦区的国民党投降派反动武装,收编歼灭了数股土匪武装,为开辟黄河以北地区、创建巩固的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八路军清河军区于1942年2月成立,刘其人担任军区副政委。在清河工作期间,他主要分管军事、政治工作,写出了有关清河区根据地建设、反“蚕食”、开展小部队活动、开展统战、伪军工作等方面的文章30多篇,有利指导了工作。
在日趋紧张的斗争形势下,中共清河区委、军区,积极执行“敌进我进”的方针,将部队化整为零,以班、排为单位,分散活动,派出小部队、武工队插入边沿区和敌占区。1943年时,平均每8个村就有一处日伪军岗楼,10里左右就有一处敌伪据点,清河区黄河以南根据地大部分被分割封锁。在困难面前,刘其人亲自带领武工队昼伏夜出,钻地道、打游击、袭岗楼,逐村逐户地开展工作。
1943年夏季反“蚕食”战役中,刘其人和杨国夫等夜以继日指挥战斗。夜间,他眺望战地火光,听到遍地枪声,兴奋地编写战地通讯:“夜半忽闻声声巨响,是敌堡飞向半天空……”11月,日伪军组织2.6万多人包括一个骑兵旅,在飞机、坦克配合下拉网合围,“扫荡”清河区。刘其人、袁也烈等带领警卫部队、部分后方机关坚持内线作战,开展麻雀战、地雷战袭扰敌人,喝咸水吃野菜,在荆林、草丛中与敌人周旋,粉碎了敌人的“扫荡”。他先后参加、指挥攻打清水泊、三里庄、义和庄和解放利津、滨县、蒲台等战斗,为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受到八路军山东军区的通令嘉奖。
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渤海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统一协调两战略区的党政军工作,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于1944年1月正式公布清河区和冀鲁边区合并,建立山东渤海区委、行署和军区。刘其人被任命为渤海军区副政委兼渤海行署主任。在对日大反攻中,他指挥一路部队,横扫胶济铁道线中段残敌,恢复铁山矿区。
抗战胜利后,刘其人奉命率3个团经古北口挺进东北。1946年后,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七师政委,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北军政大学干部大队政委、校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哈西地区剿匪、解放三肇(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两江左岸北的肇东、肇州、肇源,统称为“三肇”)、收复长春、保卫四平等重大战役、战斗,为解放东北作出重要贡献。
克己奉公 忠贞不渝
凡与刘其人共事的人,无不称赞他积极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长期战争中,他要求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反复强调铁的纪律重要性。1947年时,部分伤员在东北绥化养伤时居功自恃,违反纪律。刘其人深入到医院、机关、病房,找群众调查了解情况,解决了伤员的合理要求,逐级进行纪律教育。在肇源时,有位管理科长因违反纪律被群众告发,他毫不留情地严厉处理。这些做法使部队纪律性进一步加强,确保了战斗任务的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其人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政委、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政委、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委兼干部部部长,为部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1953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党的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干部、战士、群众的工作,这一工作是随时随地的,不能分上下班。这是刘其人坚持的工作原则。在总政工作期间,刘其人协助总政治部主任谭政组织全军进行深入的政治思想工作,促进部队完成大规模的整编任务和建立各项正规化制度。以北京军区某基层单位为固定联系点,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加强新时期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建设、“一专多能、一兵多用”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忠贞不渝的革命战士——刘其人(《人民日报》1989年3月16日)
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进城后的和平时期,刘其人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作风。他一身布军装,尽管打了补丁,总是洗得干干净净。他的马匹、车辆,从不允许家属孩子们使用。1956年秋天,刘其人的嫂子从胶东老家到北京,让他为孩子找个工作。刘其人耐心地婉言相劝,这件事在部队传为佳话。
从刘其人踏上革命道路那天起,他就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文化大革命”中,他背负着不白之冤。在病情日重情况下,他离开部队去泰安养病,弥留之际告诉子女,要相信组织,一定会实事求是的。1974年1月16日,刘其人在济南去世,时年58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拨乱反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于1979年3月批转总政治部《关于为“谭政反党集团”冤案彻底平反的决定》,对刘其人的一生作了公正的评价,恢复了名誉。在革命生涯中,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奋斗和伟大崇高的人格,书写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壮丽人生。(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