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区域经济的发展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和瓶颈突破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都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实现。高新区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了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时尚设计制造、新材料及制品、智能装备等五大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人才、人才支撑发展效应不断显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人才是现有产业做大做强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源动力。当今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创新与人才的作用越发凸显。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潜能”。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就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大量培育各类创新人才,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让科技创新主引擎引领高质量就业创业发展。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科技创新包括创新内容产业化、经济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和主体。人才就业则包括培养、挖掘、引进、用人、成长等环节。当科技创新与人才就业创业密联结,可释放强大的正向作用,呈现双向并行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科技创新,不仅需要大企业、大科学家,也有赖于无数个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因此,应积极拓宽人才引育渠道,依托科技创新核心发展,深挖高质量就业创业渠道,重视一般性人才的发展,给其提供发挥创新能力的舞台,让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脱颖而出;同时,培育一批能主持和引导开拓创新路线,实现基础研究领域的突破,引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深化产学研协作是促进科技创新、培育人才发展、提升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手段。从年年出现的“用工荒”来看,目前最缺乏的恰恰是有一定技能的职业人才而不是大学生。高校扩招的背后,不仅使教育产业化功利化,更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混乱。因此,着眼于高校毕业生感到自己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企业员工理论能力水平不高、高校专业设置与城市产业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就业主引擎中的源头作用,进一步打通经济实体与高校教育的联系,推动高校办学定位、专业改革,深化校企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协同各类创新主体,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科创力量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以产业聚集人才,让事业激励人才,促进更多人才来到高新区、留在高新区,让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既需要政策完善、机制顺畅、平台广阔、氛围浓厚、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也需要在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狠下功夫,帮其解决后顾之忧、为其撑起保障之“伞”,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安心攻关、专心突破,把科技创新之“火”燃得更亮、更旺。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做好就业大文章关系民生福祉、国家未来。就业稳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而科技创新则让稳就业更有底气。目前,我国产业变革引领产业升级,高新技术、基础研究等领域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要勠力同心,着力解决好阻碍各类人才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挑大梁、当主角。(作者:威海高新区科技创新局 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