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轮转,七夕将至。七夕节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也是十分具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节不仅仅有浪漫的鲜花和巧克力,在文登,七夕节还有这些习俗。
有了“神仙引子”的加持,做出来的花饽饽、巧果等面食香气扑鼻,吃了一回还想吃第二回。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老文登人都会烙巧果,乞巧纳福。烙好出锅的“小果子”,用红线绳串起来,挂在墙壁上或者像花环一样挂在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装饰品或是零食,又有祈求祝福的寓意。(来源:文登发布)
胶东花饽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文登花饽饽最为有名。每年在七夕节这一天,文登渔家的巧手妇女们会制作“神仙引子”,文登传统花饽饽的精髓离不开这“神仙引子”。
“神仙引子”其实就是文登渔家的特色酵母,每年农历七月七,巧手妇女们将小米面揉至软硬适度,用黄蒿将揉好的面团层层包起来,等到重阳节当天,再将面团取出,去掉表皮叶子,再将面团用擀面杖擀成粉末,放在锅里与大米、玉米面一起熬制,熬制好后,分成均匀小块,摊放晾干,“神仙引子”就制作完成了。

有了“神仙引子”的加持,做出来的花饽饽、巧果等面食香气扑鼻,吃了一回还想吃第二回。
每逢喜庆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做各式各样的花饽饽,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一种花饽饽都含有一定的寓意,因此会根据不同的节日,用不同形式的花饽饽展现美好的祝福,如春节的“元宝”、七月七的“巧果”、祝寿的“寿桃”、婚庆的“莲子”“盆鱼”、乔迁之喜的“支锅糕”等。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老文登人都会烙巧果,乞巧纳福。烙好出锅的“小果子”,用红线绳串起来,挂在墙壁上或者像花环一样挂在小孩的脖子上,作为装饰品或是零食,又有祈求祝福的寓意。(来源:文登发布)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于雨晴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于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