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男,1977年12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威海人,威海市环翠区孙家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破题社区医养结合
“2013年,医养结合首次出现在健康中国里,医和养到底要怎么结合,这在全国医疗机构的经验中都还是空白,所以大家都认为你一个小小的一级医疗机构想破题,简直是天方夜谭。”但许伟偏偏不信邪,“任何事情连想都不敢想,还能干么?”如今听起来仍铿锵不减的话,还原着那段近乎拆骨重塑的艰难岁月。
2015年,敢闯敢干的许伟,在接下了全省首批“医养结合”试点“英雄帖”后,便毅然踏上了“医养结合”的转型路。他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医院已平稳运行了57年的组织架构“动手术”。在全面梳理了近些年一线的意见和各村居老人查体的问题后,许伟发现,传统养老只能提供生活照料,但老人对健康方面,包括心理方面的需求尤为突出,于是有了决定,“既然我们擅于医、弱于养,那就把眼光投向国内最高标准的护理院,取长补短。”那一年的中秋节,团圆的水饺还没端上桌,许伟就带着三名护士踏上了前往贵州、重庆等多地护理院的取经路。
短短半年,许伟“向外学习、向内突破”的足迹便拉开了“医养结合”试点发展的新架势,这间“心之归所”能否走进现实,也有条不紊地来到了最后一关——“适老化”改造。
然而,在改造过程中,院方和设计方发生了分歧,相比于医疗健康服务细节,设计方考虑更多的是照料环境。拿到设计初稿的许伟一夜没睡,这个土木建筑专业的门外汉,开始用“最笨”的方法精修图纸上的每一处细节。每天,许伟都到病房、走廊看好几遍,随时随地观察、记录,手背、纸盒,都成了他的笔记本,连着一个多月,天天找设计方聊方案到半夜。设计方至今还记得,当初许伟主张必须保留呼叫系统以方便老人,但需要做隔板挡住,“这样老人心理上可能就不觉得像在住院。”一共2800平方米,他参与设计了300多处细节,小到一块挡板、一个墙角,甚至LOGO,他设计得都很“巧”,令设计方也佩服不已。
2016年5月,随着最后一处细节勾画完成,全市首家社区医养结合机构落成。在许伟的推动下,院方首次引入中医“治未病”理念,针对不同类型的入院老人制定了12种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和16种营养食谱,同时创新引入“山东省医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让居家老人可以通过电视终端,进行问诊、看病,医生代办拿药。
儿童康复更有“医”靠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我国第一所从事小儿脑瘫防治、儿童康复与研究的专门机构,也是业内翘楚。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它收到不计其数的国内外合作意向书,却从未有过一次技术输出。2017年,许伟有了一个新梦想,向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寻求合作,共建威海第一个儿童康复机构——因为现在特殊儿童不少,而外地诊治的高额费用,对普通家庭压力很大。
然而,第一次洽谈并不顺利。“因为它的门诊量太多了,医生资源也很紧张。”许伟回忆,“第一次洽谈,他们连一个问题都没问,就把我劝返了。像深圳、重庆开出的条件是咱一个镇街医疗机构没法儿比的,一样也都无果而终。”
2018年冬天,对于许伟而言,是暖春前的寒冬。不肯放弃的他带着仅有的一部手机相册和满满的诚意,再次北上。这一次,双方谈了四个多小时,但因为“我们不具备儿童康复的专业性,需要对方提供技术输出”,最终还是被回绝了。就这样,许伟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受挫,一次次把弓拉满、又一次次再收回来……同行的人不忍心看他为了一件本就希望渺茫的事着急上火、口舌生疮,私下都劝他另寻旁路算了,但许伟坚决表示不能算,“那一双双眼睛烙在我心里,做梦都会梦见。我说服不了自己放弃。咱没有别的,就是耐劳,耐磨,耐造。”他仍旧不停地向对方发信息,一有机会就沟通。对于许伟来说,让患儿能在家门口接受专业的康复,是“天大的事儿”,因此不论千难万难,他一心迎难而上,也擎起了重如泰山的三个字——“可托付”。在外地和本地治疗的费用,一年能差六万多元,对于患儿家长来说,“他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也是经济支柱。”
被同一颗仁心驱动的前行之路总是温暖的。2019年1月,双方终于签订了合作意向。同年9月23日,在业界惊羡的目光中,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威海分院正式投入运营。如今,该院已为来自辽宁、湖北等全国11地市的患儿诊疗6.2万余人次,助力40余名孩子重返校园,创新开展“线上家长课堂”12期,为患儿家庭节省外出就医费用500多万元。
从首家医养结合机构,到首家儿童康复中心;从抗疫一线的无畏冲锋,到平凡年岁的仁爱而劳……过往岁岁,行之种种,许伟始终朝着患者最需要的方向,在医者这条路上不断创新,不断奉献,从“医”而终,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