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在心里传承好”

2023-08-21 编辑: 徐栋波

  “博物馆热”“汉服热”“文创热”频频出圈,非遗展览如火如荼,文化遗产旅游、民俗体验圈粉无数,国潮产品广受追捧,电影《长安三万里》上映后好评如潮……文脉悠远,与古为新。近年来,国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好风景”,“怀旧”不定期地悄然登场,随后风靡,呈现盛大气象。传统文化仿佛自带流量,只要与之沾边,就能引发强烈共鸣,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从仓颉造字到孔孟老庄思想,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三星堆出土到只此敦煌,传统文化中融入着我们的根、本、魂,也展现着我们的精、气、神,既是追索我们“从哪里来”的坐标,也是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曾经的“传统”不能满足于“进非遗”“开展览”这种表面的热闹,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寻根溯源,从历史中挖掘文化自信的富矿

  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断流的古老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曾几何时,五千年中华文明也曾遭到过质疑,而良渚古城遗址的挖掘让世界知道了中华五千年不只是传说,这启发我们“过去未去”,真正明白“我们从哪里来”才能厚植文化信仰,激扬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物是我们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脉搏的有效途径,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日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起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亮相山东博物馆,公众通过穿越千年的8省31处遗址的335件文物,触摸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碎片。近年来,山东以挖掘呈现“山东文脉”为抓手,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做好文物保护挖掘阐发的大文章,让凝聚先贤智慧的经典“火起来”,让沉淀着历史烟云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经千万年冲刷磨洗的传统文化“传下去”。

  走进威海博物馆,“夷风古韵,威震海疆”八个大字威严敞开,馆内丰富的石刻、雕塑、书画等保存着跨越千年的历史,撑起了这片东隅土地的厚重底蕴。威海在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文化场馆是最好的见证。传统焗艺、锡镶技艺、威海面塑等非遗技艺穿越时空,因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而经久不衰;作宝彝尊、彩绘陶壶、连弧纹昭明镜、“定远”号铁甲舰等一件件文物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沧桑,让抽象、模糊的历史也变得具体生动。

  充分挖掘、研究、阐释文物的精神价值,让冷冰冰的文物说话、多讲讲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之美,才能激发人们了解文物、保护文物的热情,进而让文化自信牢牢根植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充实文艺创作,用心用情讲述好中国故事

  鲁迅先生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文艺承载着成风化人的职责,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和时代风姿。文化的传承工作离不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坚定中华文化的立场进行文艺创作,是时代赋予文艺创作者的使命,也是新时代文艺创新创造的根基和资源。

  《满江红》摇滚豫剧带火河南戏,《梦华录》掀起宋潮、点茶热,舞蹈《只此青绿》让我们亲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画中之境,电影《孔子》再次让万圣先师的智慧响彻中华大地……近年来不少相关题材的影视剧、歌曲、舞蹈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讲述的中国故事更富有感染力,也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融入到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全民的文化素养,筑牢了文化自信,汇聚了“在心里传承好”的澎湃力量。

  盛世修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时曾多次提及这个词,不管是修文化还是艺术创作,都需要保护好内含的精神本质,挖掘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做好古籍整理编纂、文化记忆记录工作,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是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近距离、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有效方式。“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走进山东、“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学术研讨、《齐鲁文库》等山东历代传世文献的编纂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山东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力度,立起新时代“文化泰山”,也为我们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深沉的历史文化滋养。

  坚持守正创新,用文化自觉激扬文化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文明和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要想激活传统文化这一池春水,需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汲取继往开来的澎湃力量,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注入全新的时代风采和文化内涵。

  《千里江山图》数字展览迅速走红、文创产品开发呈现活跃景象、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不断超越,放眼锦绣华夏,创新创造的活力生生不息,这之中映衬着的是中华儿女高度的文化自觉。

  守正道之基,创齐鲁篇章。推动文化“两创”生根,山东一直走在前列。“黄河大集”让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山东手造”让非遗变得可看、可玩、可参与,“四廊一线”激活文化传承发展新势能、“山东智造”数字赋能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个曾诞生过万圣先师的齐鲁大地,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走在前、做示范,用责任、情怀和担当,书写文化“两创”齐鲁答卷!

  “在心里传承好”

  “在心里传承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保护好文化,更应当发自内心地增强文化认同,用心传承、用力发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说教式的宣传永远缺乏生命力,文化传承贴近老百姓,让人民自己体鉴回味,理直气壮、自信自豪地去做这件事,才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才能更好地传承。

  “在心里传承好”揭示出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命和责任,而是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怀着对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认同、信任和珍惜,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坚守和虔诚,对民族历史的怀念与温情,去保护、去传承、去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而走向文化自强。(作者:乳山市下初镇簸箕掌村党支部 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