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国家生态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到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同时,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也决不是对立的,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翻开历史画卷,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等诸多古老文明,大多发源于水量丰沛、森林茂密、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状况的急转直下,也让巴比伦、玛雅等一度兴盛的文明,由盛转衰,甚至毁灭。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实践证明,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出行,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保护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让我们同呼吸同一片蓝天,拥抱同一片净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如何对待大自然,大自然也会给予人类相应的回应。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生态文明成为中国亮丽底色,让生态财富造福中华民族,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作者:乳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中心 刘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