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内,学生们专注地练习排球;活动室内,一堆散碎零件在学生们手中眨眼间变成了小机器人;漫步校园,甲骨文化萦绕身旁……近年来,环翠区抓特色、提品质、创品牌,持续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拓展素质教育内涵,“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已成为各学校的亮丽名片。
拓展课程帮助学生爱上阅读
教室、走廊、文化长廊的墙壁上,悬挂着名人画像、读书心得等;操场边、楼梯间、朗读亭、书架旁,时时看到师生捧书品读的身影……走进威海市第十中学,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幸福教育”是威海十中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阅读是幸福的阶梯,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幸福感知力、幸福体验力和幸福创造力。”副校长于明霞说。
学校专门开设“博雅阅读”拓展课程,聚焦部编版教材必读和选读名著,依托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通过“海量读,精深悟”,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开展读书征文、校园朗读者、课前五分钟等阅读输出活动,不断推进阅读走向深处。
“我平常喜欢阅读现代作家散文集,例如《迟子建散文集》《毕淑敏散文集》等,还喜欢读《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外国长篇小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许铭洋爱上了读书,在她看来,阅读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正在让威海十中学子们学会“阅书—阅事—阅己”,不仅为幸福人生打下了文化基础,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并找到自我发展的成长方向。
种植基地成为劳动教育课堂
“在小小的田地里挖呀挖呀挖,挖出了一串串西红柿,和一朵朵红花……”近日,在千山路小学的试验田里,处处洋溢着劳动的喜悦。
夏天收蔬菜,秋天收土豆,学生们化身“小农夫”,种植基地成为劳动教育生动课堂,师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倾心投入,在实践中锻炼体魄、增强本领,领悟劳动的意义。
除了“挥洒汗水”,在劳动社团里,孩子们设计制作小型电动播种机,尝试快速播种自动化;设计智能耕地车,借助超声波传感器,让耕地机械程序化;使用紫外线捕蛾灯,利用生物除虫,实现农业生态环保化……
开展田园劳动、研学实践等特色活动是千山路小学“体验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中“田园躬耕”劳动课程,在原有的“出力流汗”劳动实践基础上,采用“劳(劳动)—研(研究)—创(创造)”三位一体模式,实现多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在用中学,提高勤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在自然的土壤中扎根、成长,还能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千山路小学副校长宋笑然介绍,同时让教师享受“做中教”的成就,让学生爱上“做中学”的体验。
特色教育遍地“开花结果”
在统一路小学,“三味书屋”“鸟巢书屋”等景观式、开放式书香阅读区,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望海园中学打造无边界校园文化,学校成为“图书馆里的学校”“运动与休闲中心”“交流与研究中心”,为“未来教育”提供了现实版教科书。
环翠区坚持“一校一品,特色育人”理念,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发展轨迹,打造学校品牌。
 
——福泰小学甲骨文特色课程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学校开发的“字育万象”系列特色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化,儿童化的甲骨文化更是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成功获评“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无论是特色文化打造,还是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课题研究、特色教师涌现,环翠区“一校一品”为促进学生发展搭建了多样化平台。2014年以来,环翠区共有城里中学、实验小学等21所学校被评为“威海市特色学校”。
环翠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实施精品化策略,再建一批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市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再成就一批思想端正、思维活跃、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环翠学子,为创树环翠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文 纪哲/图)
			
			  拓展课程帮助学生爱上阅读
教室、走廊、文化长廊的墙壁上,悬挂着名人画像、读书心得等;操场边、楼梯间、朗读亭、书架旁,时时看到师生捧书品读的身影……走进威海市第十中学,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
“幸福教育”是威海十中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阅读是幸福的阶梯,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幸福感知力、幸福体验力和幸福创造力。”副校长于明霞说。
学校专门开设“博雅阅读”拓展课程,聚焦部编版教材必读和选读名著,依托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通过“海量读,精深悟”,让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开展读书征文、校园朗读者、课前五分钟等阅读输出活动,不断推进阅读走向深处。
“我平常喜欢阅读现代作家散文集,例如《迟子建散文集》《毕淑敏散文集》等,还喜欢读《简·爱》《安娜·卡列尼娜》等外国长篇小说。”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许铭洋爱上了读书,在她看来,阅读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阅读正在让威海十中学子们学会“阅书—阅事—阅己”,不仅为幸福人生打下了文化基础,还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并找到自我发展的成长方向。
种植基地成为劳动教育课堂
“在小小的田地里挖呀挖呀挖,挖出了一串串西红柿,和一朵朵红花……”近日,在千山路小学的试验田里,处处洋溢着劳动的喜悦。
夏天收蔬菜,秋天收土豆,学生们化身“小农夫”,种植基地成为劳动教育生动课堂,师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倾心投入,在实践中锻炼体魄、增强本领,领悟劳动的意义。
除了“挥洒汗水”,在劳动社团里,孩子们设计制作小型电动播种机,尝试快速播种自动化;设计智能耕地车,借助超声波传感器,让耕地机械程序化;使用紫外线捕蛾灯,利用生物除虫,实现农业生态环保化……
开展田园劳动、研学实践等特色活动是千山路小学“体验教育”的重要方面。其中“田园躬耕”劳动课程,在原有的“出力流汗”劳动实践基础上,采用“劳(劳动)—研(研究)—创(创造)”三位一体模式,实现多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在用中学,提高勤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不仅让孩子们在自然的土壤中扎根、成长,还能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千山路小学副校长宋笑然介绍,同时让教师享受“做中教”的成就,让学生爱上“做中学”的体验。
特色教育遍地“开花结果”
在统一路小学,“三味书屋”“鸟巢书屋”等景观式、开放式书香阅读区,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望海园中学打造无边界校园文化,学校成为“图书馆里的学校”“运动与休闲中心”“交流与研究中心”,为“未来教育”提供了现实版教科书。
环翠区坚持“一校一品,特色育人”理念,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发展轨迹,打造学校品牌。

   特色课程丰富校园生活。
  ——在塔山中学创客教室里,学生们用组块零件拼装指定的组块形状,创客机器人、赛车等作品在学生们手中“诞生”。这是该校的“怀山科学启智课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又润泽了学生心灵。——福泰小学甲骨文特色课程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学校开发的“字育万象”系列特色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博大精深的甲骨文化,儿童化的甲骨文化更是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成功获评“山东省甲骨文特色学校”。
无论是特色文化打造,还是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课题研究、特色教师涌现,环翠区“一校一品”为促进学生发展搭建了多样化平台。2014年以来,环翠区共有城里中学、实验小学等21所学校被评为“威海市特色学校”。
环翠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实施精品化策略,再建一批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市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再成就一批思想端正、思维活跃、富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环翠学子,为创树环翠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文 纪哲/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孙  锋
复审:胡  杨
编辑:蔡  垒
                   
		 
                    
                
				  
					 
		 
		 
		 
		 
		 
		 鲁公网安备37100002001422号
鲁公网安备3710000200142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