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市广大教师又将迎来属于他们的节日——教师节。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根本追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关心关爱教师队伍,开启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省级特色高中3所、省级学科基地6个、市级特色高中6所、市级学科基地11个,涵盖人文、科学、技术、艺体等多种类别;700余名教师被评为“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展现了全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锻造教育发展“主力军”
我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自2019年8月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贯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好不好,学生们最有发言权。“因为邵老师,我喜欢上了化学。”文登新一中一名学生说。在文登新一中,化学老师邵江伟的课堂幽默风趣,将原本理论性很强的化学原理和深奥的化学现象演绎得出神入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摒弃传统“一言堂”式授课方式,邵江伟创新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授课和复习方法。凭着邵江伟春风化雨的管理方式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培养,一批又一批高三毕业生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对优秀教师培养予以全方位支持,加大研究力度,加强人才支持,加快课程研发,共建、共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成果。”文登新一中校长宋文胜说。
前不久,凤林中学数十名青年教师走进威海市师德涵养基地——威海实验高中钱学森航天科技馆。在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里,教师们认真聆听钱学森的爱国故事,并表示要依托航天精神,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这是我市开展中小学师德教育系列活动的一个剪影。“我们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构建了多层面、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有效引导广大教师更加注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年来,我市明确全年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持续开展教师“开学第一课”师德教育、“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师德宣讲、“榜样在身边”师德选树宣传、“规范执教 失范惩处”师德警示教育等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强思想固根本,讲情怀提境界,注重思想政治引领。
同时,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涵养机制,突出课堂育德,强化规则立德,注重实践养德,充分利用19个省市级师德涵养基地、11个省市级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师德实践。3年来,全市共对700余名教师进行表扬奖励,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力号召力。
拓宽师资培育“快车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培育工作是兴教工作的关键环节。
近日,好消息传来,在第3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04级高三钱学森一班学生戚朗瑞获得金牌。这是威海中学生在国际奥赛上获得的首金。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全世界中学生编程最顶级的比赛。夺得金牌,是我市高三学子戚朗瑞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培训老师信息学奥赛总教练常强的指导。
2018年11月,威海实验高中信息奥赛团队成立,主要负责学校信息学奥赛的辅导及科技创新工作。这是一支讲奉献、肯钻研、有能力的专业化教师团队,4年来,指导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联赛全国奖项108个、省级奖项146个、市级奖项275个。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点,我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好建强教师队伍,丰富学生成长发展渠道。以学科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设为突破口,系统整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课题研究等资源优势,为广大学子提供优质教育环境。
不仅高中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全市各级教师培养“百花齐放”。我市健全完善市、区市、校三级教师培养培训支持体系,推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养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年培训教师6万余人次。
在这一体系下,我市实施了两期共20个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其中,第二期名家工作室建设创新增设名班主任系列和名校长系列;实施了三期威海市“四名工程”建设,共培养“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课程团队带头人”521人,教育领军人才建设规模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辐射引领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等多个领域。
去年,我市1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6人被命名齐鲁名校长、12人被命名齐鲁名师、2人被遴选为第二批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13人入选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人选。
“家门口”享受“名师”教学
“今天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四年级上册中左右结构的字,你知道我们汉字中哪种结构的字最多吗?对,就是左右结构……”9月1日,打开线上平台,环翠区教研中心高级教师袁小娟的语文课堂生动呈现于眼前。这堂“搬到屏幕里”的教学课是我市第20期“威海名师辅导讲堂”的生动缩影。
教育水平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为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我市依托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开设“威海名师辅导讲堂”,搭建“公益、多元、优质、均衡”的学生成长引领平台,把好老师和优质教育带到城乡所有中小学生们身边。“孩子偏科严重,自从开始看‘威海名师辅导讲堂’,跟着常英老师学数学后,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临港区永乐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王红晶说。
与普通课堂教学不同,“威海名师辅导讲堂”是“周末辅导课堂”,主要针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设置课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拓展。“既解决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也减轻了对学生辅导的压力,缓解家长焦虑。”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室主任陈梅说。“威海名师辅导讲堂”开办以来,450位名师带来小、初、高3个学段15个学科优质课程,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名师”教学。
近年来,我市聚焦师资队伍管理全面优化,推动教师队伍结构和配置优质均衡。
专任教师占比及学历达标率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在省通报中位列全省第一名。近年来,我市主动对接高校,强化威海教育宣传,积极实施“1+N”多元招聘机制改革,采取面试直招方式大力引进国家公费师范生、师范院校技能大赛优胜者、中职学校急需短缺专业人才等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质后备师资。同时,多项利好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持续开展“双助工程”“质量下乡百校行”“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帮教活动,有效推动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在临港区,中小学间干部教师交流挂职,以“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成为学科骨干”为发展目标,实施“青蓝结队工程”建设,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2018年,蔄山小学教务处主任马丽从草庙子小学调到蔄山小学。角色的转变,让马丽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她不仅着眼于讲好课教好学,还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做着努力。如今,马丽已经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马丽的成长是我市优秀教师迅速成长的一个缩影。我市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创新交流轮岗方式,积极盘活现有教师资源,实现区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文 市教育局供图)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为根本追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关心关爱教师队伍,开启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省级特色高中3所、省级学科基地6个、市级特色高中6所、市级学科基地11个,涵盖人文、科学、技术、艺体等多种类别;700余名教师被评为“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楷模、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一件件实事、一组组数据,展现了全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锻造教育发展“主力军”
我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自2019年8月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贯彻落实,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教师队伍素质好不好,学生们最有发言权。“因为邵老师,我喜欢上了化学。”文登新一中一名学生说。在文登新一中,化学老师邵江伟的课堂幽默风趣,将原本理论性很强的化学原理和深奥的化学现象演绎得出神入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摒弃传统“一言堂”式授课方式,邵江伟创新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授课和复习方法。凭着邵江伟春风化雨的管理方式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培养,一批又一批高三毕业生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对优秀教师培养予以全方位支持,加大研究力度,加强人才支持,加快课程研发,共建、共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成果。”文登新一中校长宋文胜说。
前不久,凤林中学数十名青年教师走进威海市师德涵养基地——威海实验高中钱学森航天科技馆。在钱学森航天科技馆里,教师们认真聆听钱学森的爱国故事,并表示要依托航天精神,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不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这是我市开展中小学师德教育系列活动的一个剪影。“我们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构建了多层面、多环节、多主体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有效引导广大教师更加注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和以德施教。”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年来,我市明确全年师德师风建设重点,持续开展教师“开学第一课”师德教育、“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师德宣讲、“榜样在身边”师德选树宣传、“规范执教 失范惩处”师德警示教育等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强思想固根本,讲情怀提境界,注重思想政治引领。
同时,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涵养机制,突出课堂育德,强化规则立德,注重实践养德,充分利用19个省市级师德涵养基地、11个省市级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师德实践。3年来,全市共对700余名教师进行表扬奖励,不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力号召力。
拓宽师资培育“快车道”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培育工作是兴教工作的关键环节。
近日,好消息传来,在第35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04级高三钱学森一班学生戚朗瑞获得金牌。这是威海中学生在国际奥赛上获得的首金。
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全世界中学生编程最顶级的比赛。夺得金牌,是我市高三学子戚朗瑞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培训老师信息学奥赛总教练常强的指导。
2018年11月,威海实验高中信息奥赛团队成立,主要负责学校信息学奥赛的辅导及科技创新工作。这是一支讲奉献、肯钻研、有能力的专业化教师团队,4年来,指导学生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联赛全国奖项108个、省级奖项146个、市级奖项275个。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点,我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好建强教师队伍,丰富学生成长发展渠道。以学科基地和特色高中建设为突破口,系统整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课题研究等资源优势,为广大学子提供优质教育环境。
不仅高中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全市各级教师培养“百花齐放”。我市健全完善市、区市、校三级教师培养培训支持体系,推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养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年培训教师6万余人次。
在这一体系下,我市实施了两期共20个威海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其中,第二期名家工作室建设创新增设名班主任系列和名校长系列;实施了三期威海市“四名工程”建设,共培养“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名课程团队带头人”521人,教育领军人才建设规模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辐射引领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等多个领域。
去年,我市1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6人被命名齐鲁名校长、12人被命名齐鲁名师、2人被遴选为第二批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13人入选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人选。
“家门口”享受“名师”教学
“今天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四年级上册中左右结构的字,你知道我们汉字中哪种结构的字最多吗?对,就是左右结构……”9月1日,打开线上平台,环翠区教研中心高级教师袁小娟的语文课堂生动呈现于眼前。这堂“搬到屏幕里”的教学课是我市第20期“威海名师辅导讲堂”的生动缩影。
教育水平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为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我市依托威海智慧教育云平台开设“威海名师辅导讲堂”,搭建“公益、多元、优质、均衡”的学生成长引领平台,把好老师和优质教育带到城乡所有中小学生们身边。“孩子偏科严重,自从开始看‘威海名师辅导讲堂’,跟着常英老师学数学后,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临港区永乐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王红晶说。

与普通课堂教学不同,“威海名师辅导讲堂”是“周末辅导课堂”,主要针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设置课程,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拓展。“既解决城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也减轻了对学生辅导的压力,缓解家长焦虑。”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室主任陈梅说。“威海名师辅导讲堂”开办以来,450位名师带来小、初、高3个学段15个学科优质课程,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名师”教学。
近年来,我市聚焦师资队伍管理全面优化,推动教师队伍结构和配置优质均衡。
专任教师占比及学历达标率处于全省前列,全市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之比在省通报中位列全省第一名。近年来,我市主动对接高校,强化威海教育宣传,积极实施“1+N”多元招聘机制改革,采取面试直招方式大力引进国家公费师范生、师范院校技能大赛优胜者、中职学校急需短缺专业人才等优秀高校毕业生,储备优质后备师资。同时,多项利好政策向农村教师倾斜,持续开展“双助工程”“质量下乡百校行”“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帮教活动,有效推动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在临港区,中小学间干部教师交流挂职,以“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成为学科骨干”为发展目标,实施“青蓝结队工程”建设,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2018年,蔄山小学教务处主任马丽从草庙子小学调到蔄山小学。角色的转变,让马丽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她不仅着眼于讲好课教好学,还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做着努力。如今,马丽已经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马丽的成长是我市优秀教师迅速成长的一个缩影。我市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创新交流轮岗方式,积极盘活现有教师资源,实现区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双向交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文 市教育局供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胡 杨
编辑:付宇婷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胡 杨
编辑:付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