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最美的园丁,最耀眼的你——2023年度“威海最美教师”风采展示

2023-09-07 编辑: 宋倩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有一群人,用匠心守望初心。他们是耳边的殷切叮咛,他们是讲台上的谆谆教导。他们是教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他们是人民教师。

      为了发挥榜样带动作用,我市评选出了最美教师、师德标兵等一系列荣誉,倡导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让我们走近部分“最美教师”,聆听他们的动人故事。

      荣成市好运角中学校长刘昌刚

      把“劳育”美的种子深植学生心田

      从教30年来,刘昌刚始终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座右铭。他热爱教育事业,以振兴乡村教育为己任,致力于教育精细化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及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带领全校师生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

      “基层学校更要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们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响应国家鼓励广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号召,刘昌刚立即付诸实践。他带领全校师生全力打造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并身体力行带领教师开荒造田,既当“园丁”又做“农民”。

      一个15亩的劳动实践基地从无到有,要经历平整地块、建起饲养园、栽种花果蔬菜等步骤。刘昌刚亲力亲为,奔波在建设一线。因长时间弯腰,他腰椎间盘突出的顽疾愈加严重,常常疼得直不起腰来。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展,刘昌刚采取最简单、最快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前后,他只请了3天病假,没有告诉任何一位同事。出院后,他顾不上休息,又忙碌在校园和劳动基地上。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这个别具一格的“产研学”基地建好了,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实践空间,也把“劳育”美的种子深植学生心田。

      除了重视劳动教育,刘昌刚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名初三学生因父母离异,性格变得孤僻。刘昌刚了解情况后,每天找这名学生谈心,还定期进行家访。家访时,刘昌刚除了为学生送去衣物和学习用品,还与其监护人共同探讨家教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怀,这名学生的性格慢慢变得阳光起来,开始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学习成绩也稳中有进。“只有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走进他们的心中。”刘昌刚说。

      30年的教育生涯,刘昌刚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全心振兴农村教育,深耕课程改革。他用一路奋斗、一路书香、一路施爱、一路成长,书写着一个普通农村中学校长最美的教育情怀。

      威海市锦华小学教师邹小燕

      以“铁人之躯”谱写师者情怀

      2011年至2015年,邹小燕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级部组长。虽然家距离学校较远,但邹小燕始终坚持每天早早到校,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晨读。

      2015年,邹小燕分管学校德育工作,从此她更忙了。每天早上7时她就到校,检查班级卫生、学生礼仪等。尽管这些工作很繁杂,但邹小燕总能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邹老师特别幽默,有她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就像一朵向日葵。”提起邹小燕,学生们都这样评价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邹小燕的幽默总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小喆不喜欢数学课,邹小燕就特意在课堂上让他讲解题思路,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颇有数学大师风范”。一段时间后,小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突飞猛进。毕业后,小喆常回来看望邹小燕,“老师,是你的幽默拯救了我的数学,让我的人生多了一份可能。”小喆真诚地说。

      在同事们眼里,邹小燕是个不知道疲倦的“铁人”。但铁打的身躯也有撑不住的时候。

      一次,邹小燕组织学生在操场集会时突然晕倒,同事们火速把她送到医院,经诊断是疲劳过度所致。望着躺在病床上虚弱的邹小燕,同事们的眼睛湿润了,大家心里都清楚邹小燕家里情况特殊:大儿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她每天都要回家给他做康复;小儿子年龄尚小,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

      “歇歇吧,小燕,别累坏了。”听闻同事们的关心,邹小燕说:“班上的孩子离不开我。看我这身板,有的是力气!”

      从教27年,办公室里高高摞起的证书和奖章见证了邹小燕多年的坚守。如今,她依然以“铁人之躯”谱写着师者情怀,用爱与责任诠释师者担当。

      文登新一中教师邵江伟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005年,邵江伟从文登新一中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4年后,他学成归来,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身份,曾经的老师成为同事,讲台下的学生都是他的师弟师妹,双重身份让邵江伟对学校充满了亲切感。

      深耕高中教育一线14载,邵江伟与曾经的老师及学生们相处融洽、亦师亦友,收获了满满的职业幸福感。

      “一位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我在文登新一中上学时,曾遇到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那时候我就心想,将来也要成为一位好的化学老师,让更多学生爱上化学。”邵江伟说。从来到文登新一中任教起,邵江伟就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升专业素质,短短几年便成长为学科内骨干、优秀青年教师代表。

      邵江伟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摒弃“一言堂”授课方式,创新探索出一套高效的授课和复习方法。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有开盲盒一样的兴奋和乐趣。邵江伟将原本理论性很强的化学原理和深奥的化学现象演绎得出神入化,时常收获学生们的惊叹和掌声。

      “以前看到晦涩难懂的化学式就头疼,邵老师带着做了几次实验,突然就理解了。”学生小张说,跟着邵老师学化学后,一节课下来,脑子里常常有“十万个为什么”,会经常利用早自习、大课间、晚饭后等零散时间,主动向邵老师提问课堂遗留问题。

      为了能多讲一道题,邵江伟常常去食堂帮学生提前买好饭,还利用晚自习放学后、周末、假期等时间进行线上答疑,反复批改学生上交的试卷和作业,直至所教授的知识被学生完全消化。

      在学生和同事眼中,邵江伟工作严谨、一丝不苟,是一个标准的“工作狂”。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他所带班级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执教的“一师一优课”在全市优课评选中多次获奖。

      文登区金山中学校长于晓明

      诚信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文登区金山中学学生小常被评为“诚信美少年”,学校信用理事会给予她信用积分5分的奖励。小常用这笔信用积分,从学校的“爱心信用超市”换取了一套文具。

      在金山中学,做好事、讲信用能获得信用积分,用信用积分能换东西。这源自校长于晓明创新推出的一套校园信用制度体系。

      于晓明先后在多所学校进行水润教育、润泽教育和共生教育的实践探索,成效卓著。在开展学校诚信教育方面,于晓明作了一系列大胆尝试与创新,除了“爱心信用超市”,还打造“校园诚信银行”。

      他按照“政策领航、统筹设计、创新推进”思路,探索“诚信文化教育+美德量化考核+金融知识课堂”德育教育管理新模式;设立《新校诚信银行存折》,记录学生的美德行为、诚信表现;与银行合作,定期举办“爱惜人民币,从你我做起”等金融课程,以强化诚信行为;通过走访宣传、问卷调查等方式倡导诚信美德,让学生在践行美德行为中快乐、健康成长。

      “金山中学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建的,我们就要扎根文登办教育,就要传承和弘扬‘文登学’。”于晓明说。在办学上,他全方位汲取“文登学”的丰厚营养,铸就校园文化之基,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诸多“文登学”元素,将学校打造成一座浓缩的“文登学”博物馆。同时,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整合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把教育理念一步步转化为可见的行动。

      自1997年踏上工作岗位,于晓明已为文登教育事业奉献了26载青春年华。作为学校党建第一责任人,于晓明肩负一名教育战线党员的先锋使命,在教育生涯上,他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用满腔热情,助力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

      荣成市人和镇靖海完小教师张建丽

      着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从教23年来,荣成市人和镇靖海完小教师张建丽深知小学阶段习惯养成的重要,因此每接手一个新班级,她都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张建丽在班级创建了“好习惯银行”评价制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纪律、卫生、礼仪、学习等评价指标进行多维评价,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小银行卡,成为班级学生好习惯养成的动力。每学期下来,学生们都能收获许多好习惯:课堂上坐姿端正了,文具摆放整齐了,举手发言的同学多了;课间走廊的脚步轻了,室外课的队伍更整齐了;餐厅里说话声音小了,餐盘更干净了;放学能够文明排队了,班车纪律更好了……

      有规矩,更有爱心。每接任一班学生,张建丽都会用最短时间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细心关注每名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

      上学期,外地打工人员子女小雨转到张建丽所在班,他的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学习底子薄、自制力差,同学们一度不愿接纳他。张建丽把小雨从最后一排安排到第一排中间位置,告诉他:“这个座位是全班的焦点,大家都能看得到,老师相信你上课一定能坐端正,认真听讲。”

      课堂上,每当小雨坐姿不正或注意力不集中,张建丽总是用眼神提醒他。心理课上,张建丽会让全班同学给他找优点,让他重拾自信;团体辅导课上,张建丽通过游戏活动,让所有同学理解到,只有大家都进步了,团队才能赢。渐渐地,主动接纳和帮助小雨的同学多了。张建丽还组织全班同学给小雨过生日,组织志愿者去小雨家帮忙打扫卫生,送去书籍和礼物。后来,小雨上课听讲更认真了,回答问题的声音更响亮了。他的妈妈非常感激,发微信给张建丽:“孩子经常说,你就像妈妈一样,他很喜欢你,也喜欢上你的课。”

      从教23年来,张建丽用爱心、细心、耐心滋养每一个孩子,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助力。

      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教师康晓靖

      用爱守护每个孩子

      日前,网上一封“感谢康老师对小儿的救命之恩”表扬信,吸引众人关注。

      那是一个周六上午,康晓靖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老师,您是小伟的班主任吗?他在体育场突然摔倒……”“你先别着急,赶紧打120!”康晓靖心里一惊,第一时间指导对方拨打120。挂了电话,康晓靖一边联系小伟妈妈,一边驱车赶往体育场。到了体育场,康晓靖抱着小伟轻抚他的后背,安慰他“不要怕”,一直等到小伟妈妈赶来。

      用爱守护每个孩子,是康晓靖一贯坚持的工作作风。

      母亲节前夕,康晓靖发现班上的小博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眼圈红红的,她弯下腰轻声问道:“你怎么了?不舒服吗?”小博喃喃道:“老师,我想妈妈了。”原来,小博妈妈已离世。

      康晓靖听后满眼含泪地抱住小博:“没事,以后我就是妈妈,你有什么话可以和我说。”从那以后,康晓靖经常给小博带些小零食,慢慢地,小博和她亲近了许多,也愿意说出心里话,师生间的无声协议就这样悄然达成。后来,小博变得阳光开朗了,学习更加积极主动,顺利考入高中。

      2019年9月,康晓靖做了妇科手术,术后须休养两周,但被她减了一半。住院期间,康晓靖总是要求用左手输液,因为她每天要用右手批改作业,并通过视频讲解。同室病友们说,右手不是康晓靖的,是班上孩子们的。每当她通过视频讲题,整个病房总是静悄悄的,大家生怕打扰到她,医护人员都称“病房是移动的课堂”。

      出院后,康晓靖仅休了3天就重新站到讲台上。第一节课,伤口因长时间站立出血量异常增多,她没有停下来,忍住疼痛坚持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她没有声张,悄悄处理了伤口。一天,两天……她硬是咬牙度过了恢复期。

      事后,有人问康晓靖这么拼图什么。她说,啥也不图,就是看着孩子,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乳山市下初镇中心学校教师刘宁宁

      做学生眼中的“妈妈班主任”

      2013年,执教语文的刘宁宁开始了班主任生涯。角色身份的转变,让刘宁宁深感重任在肩。自此,班上的学生谁有个头疼脑热、谁的学习成绩下滑及联系家长等事宜,她都事无巨细地进行处置。

      “不要把我当成班主任,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刘宁宁常对班里的学生说。因为刘宁宁也是一个妈妈,她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就把对孩子的爱分给班上每名学生:天气变冷了,她提醒学生多穿衣;中秋节到了,她买来月饼和学生一起品尝;学生上课打瞌睡,她会温和提醒他们晚上按时休息;学生感冒发烧拉肚子,她立马去买药……

      学生小王的母亲去世,父亲因出车祸导致大脑受损,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庭一贫如洗,小王为此一度想辍学。刘宁宁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学校申请减免小王的午餐费,然后又和办公室的同事商量,一起给小王买来日用品和学习用品送去。当刘宁宁和同事带着大包小包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来到小王家里时,小王的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表示一定要让孩子继续读书,将来有出息报效国家,报答所有帮助过孩子的人。刘宁宁还主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与小王结成爱心帮扶对子,资助到小王读完大学。

      这样的“班主任妈妈”,让刘宁宁所教学生在关爱中快乐成长,收获着品德和成绩的双丰收。在班级管理上,刘宁宁提出的“单人单干班级卫生清扫方案”成功实施,使班级卫生的常规管理立竿见影、收效显著;开展的“答谢父母养育恩”“书信交流,亲情沟通”“给老师一个偏爱你的理由”等新理念学德教育活动,使班级管理紧而不僵、活而不乱、独具特色。

      “我会一如既往地守望着自己的‘麦田’,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刘宁宁说。

      经开区新都中学教师刘诗超

      爱与责任呵护学生成长

      刘诗超的办公桌上有个“百宝箱”,里面针线、药品、红糖、皮筋等一应俱全。她经常购买小礼物奖励有进步的学生;每到学生生日,她会送上温馨祝福;周末,她会给个别学生打去电话,督促鼓励他们……从教16年来,刘诗超用爱与责任守护学生成长。

      怀孕期间,刘诗超没请过一天假。产假后归来,她被任命为初四班主任。为方便带班、治班、冲刺中考,她带着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住。做班主任多年,她和学生亦师亦友、如师如母。

      刘诗超始终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不能另眼看待,更不能贴上“标签”,而是要用爱去关怀、鼓励学生,帮他们树立信心,引导他们走上进步之路。

      小雅患有自闭症,随班就读,在和同学交流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为帮助小雅成长,刘诗超耐心了解小雅的“规则”,然后按照被小雅认可的规则去教育她:上课要准时,中午吃完饭按时回教室,课堂上安静地看书写字;安排座位时,让小雅坐在有爱心的同学附近;班级进行学习讨论、打扫教室等活动,都让小雅参与……经过两年时间,小雅慢慢走出孤独的世界,融入班级生活中。

      还有一名学生的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后来因父亲入狱,再加上初四繁重的学业,压得这名学生每天郁郁寡欢。刘诗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时常利用课后时间与这名学生谈心,帮助其排解压力。中考时,这名学生成绩不理想,父亲帮其报了一所职业学校,这名学生不喜欢,没上几天就退了学。刘诗超通过努力,找到一所速录学校,指导这名学生报考,最终被录取。

      分管学校教研工作后,刘诗超的梦想没有变,“做一名好老师”的初心指引着她默默耕耘。她推进校本教研,全力提升师生素养,带领团队共同成长与前行。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教师于华新

      爱心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教师节前夕,于华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毕业多年的学生哽咽着说:“老师,我想喝您做的玉米粥了。”

      原来,有天晚上,这名学生去医院输液,结束后将近晚上12点。于华新知道后,特意做好一碗热乎乎的玉米粥,等着这名学生输液回来喝。这名学生说,那是自己喝过的最好喝、最难忘的一碗粥。

      类似的事情,在于华新任教生涯中还有很多。

      班上有一名学生肠胃不好,经常生病。一天晚上,这名学生肚子疼得厉害,于华新就带着学生去医院。他跑上跑下为学生挂号,领着学生化验、做检查。这名学生的父母在农村,只能等天亮才能坐车到医院。于华新硬是一夜未合眼,守在学生病床前悉心照顾。

      没人知道,当时的于华新脚伤未愈,一整夜下来,他的脚肿得脱不下鞋来。次日早上,他把学生交给家长后,又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学校操场上。

      2003年至2010年,于华新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他身体多次不舒服,医生建议卧床休息,但他仍然咬牙坚持。每天早上6点到校,陪着学生学习、生活。因为他知道,这两个班的学生需要他,如果他不在的话,学生们心里就会不踏实。

      培养学生上,于华新尽心尽力。他还利用自己专业所长,为学校培养青年教师。

      音乐教研室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该专业的行家里手,于华新总是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方面一一进行指导。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指导青年教师参加课程比赛,磨课几十遍,改了一次又一次,只为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于华新的指导下,音乐组的青年教师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于华新还帮助新教师制定三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为培养新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了扎实基础。

      威海市第一中学教师姜清平

      用真心和专业点亮学生闪光点

      去年11月,姜清平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传来兴奋的声音:“老师,我是小宇,我被保研,硕博连读了,谢谢您当年没有放弃一个常常让您失望的孩子……”

      小宇是一名极具个性的学生,经常和家长对着干,和同学也处不来,有时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个“刺儿头”,姜清平却从中发现了他的优点:思维敏捷、见解独特,最关键的是正直坦荡。因此,姜清平总是不吝表扬语言,时常找他交流谈话。

      一次,小宇跟父母产生激烈冲突,他在语文作业中夹带一封信,倾诉了自己的委屈和苦闷。姜清平认真给他回信,对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给出诚恳建议。这封信,让小宇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从此,小宇慢慢开始改变,逐渐能平心静气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最终顺利考上大学。

      姜清平爱学生总是有很多种方式。班上有住宿的学生,她会时常招呼到家里,亲手做上几个菜,给他们改善一下伙食;有的学生跟家长闹别扭,她会单独叫到办公室沟通谈心,疏解心情;遇到学生生病、有困难,她就主动跟学生沟通、问候。

      作为语文教师,姜清平知道,即使同样的教材,因不同的学生,教法、学法可能完全不同;而同样的学生,因在不同状态下学习,结果也不尽相同。她认为,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每节课,她近乎苛刻地从目标、导语、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后作业等环节入手,精心打磨,反复修改,力求让课堂教学充实、高效、有味道。

      面对新课改下教材结构的改变,姜清平从培训年轻教师入手,在集体备课时,要求35岁以下教师每次备课都要模拟试讲,并接受其他老师提问。同时,调研学生使用学案和听课的情况,将教、学、考三者贯通起来,通过试点年级先行、先进带动的方式,推动新课改扎扎实实落地。

      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党支部副书记史鸿梅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史鸿梅把满腔的热爱融入从教的每一天,融入幼儿园的角角落落,融入幼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她时刻将全园幼儿的冷暖放在心间,班级管理卓有成效。

      面对一群稚嫩的孩童,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每当这时,史鸿梅第一反应不是责怪,而是上前亲一亲、抱一抱、抚一抚,让孩子们来感受她的爱。

      小文的父母离异,妈妈独自一人带她。由于妈妈要照看生意,经常疏于小文的个人卫生。史鸿梅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和小文所在班的老师一起为她洗头。当时正值冬天,为避免孩子感冒,洗完后,史鸿梅和老师就用吹风机帮助小文吹干头发。事后,小文妈妈热泪盈眶,拉着史鸿梅的手说:“遇到你这样的好老师,真是孩子的福气,比妈妈都尽责。”

      史鸿梅常说:“有爱的教育可以让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都灵动起来,虽然我们带的是20多个孩子,但他们都是每个家庭的唯一。”一直以来,她用一颗质朴的爱心关爱着每一位孩子,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感化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史鸿梅总能多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慢慢去改正;孩子获得成功,她总是给孩子送上一个赞许,和孩子分享成长的喜悦;孩子遇到困难,她总是给孩子送去一份鼓励,激发孩子勇敢去尝试。每天,史鸿梅都是孩子最好的欣赏者、支持者、鼓励者,她用这份真诚的爱,深深感染每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

      正因为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史鸿梅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获得家长们的称赞。在她的推动下,荣成市第一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在通过幼小衔接走入小学后,心中仍一直念着他们的“史老师”。

      在班级管理、家园沟通方面,史鸿梅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她说,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把自己也当成孩子。当和孩子站在同一个高度和起点时,我们就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她把丰富的教育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教给她们如何了解孩子的特点,捕获孩子们的“芳心”。她用自己对工作的执着与热情,与伙伴们一起编织着幼教梦。(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李万玉/文 市教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