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香威海 全民阅读

书香威海 全民阅读丨被《人民日报》点赞的书香威海,何以致远?

2023-09-13 编辑: 徐栋波

  9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重要位置刊发署名文章《赓续中华文明 谱写当代华章》提到,威海城市书房已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百姓提供更便捷、更周到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和山东省全民阅读示范市,威海始终围绕“书香威海”城市文化品牌,谋篇布局,精准落子,逐步搭建起以城市书房、农村书屋、流动图书馆为基础的“阅读生活圈”,为百姓提供15分钟内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新体验。

  01
  率先布局 完善15分钟“阅读生活圈”

  孙小茹是威海城市书房的“常客”,每周去书房阅读4个小时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3年来,她已看完10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她看来,城市书房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一大亮点,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加码”。

  早在2017年,威海便参照业内先进经验,从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省内率先探索城市书房标准化建设。

  在布局城市书房过程中,威海坚持“不能为了建而建”的理念,力争将每一处城市书房都置于人流密集处,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

  “当时没有成型的经验学习,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依托各级图书馆,威海采用自动化设备和RFID技术,实现一体化服务,打造具备24小时开放条件的场馆型自助公共图书馆,逐步建成城市书房46家,覆盖所有区市,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藏书52万余册,形成覆盖城乡、点线串联的15分钟“阅读生活圈”。

  02
  顶层设计 打造“政府+社会共建”模式

  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头脑一热就可以一蹴而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推动更多公共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对此,威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引导更多“爱书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构建“政府+社会共建”运营模式,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2017年至2019年,威海对25个市级统建的城市书房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并根据书房运营情况,为每个书房提供年度运营经费5万元至10万元。

  “这在当时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尽管这些支持不能覆盖所有成本,但代表政府积极的导向,对于激励城市书房建设、鼓励书房创新服务、发挥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威海各区市结合实际,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管理,目前由社会团体参与建设或管理的城市书房达90%,部分社区建立城市书房日常运营志愿者团队,形成社区居民自主管理公共文化空间的良性机制。

  03
  标准化建设 构建文化治理平台

  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

  今年,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城市书房建设和服务要求》,这项省级地方标准由威海牵头制定,界定了城市书房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设施建设、服务资源、服务内容、服务管理、社会参与、评价与改进等内容,为全省城市书房建设提供标准示范。

  在实践的过程中,威海不断完善理论研究,在城市书房建设运营中引入标准化理念和管理手段,先后出台《关于建设威海城市书房的实施方案》《威海市城市书房管理细则》,系统规定威海城市书房建设的基本内容、选址要求等,为城市书房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威海市级地方标准《威海市城市书房建设规范》《威海市城市书房服务规范》,2020年加入由文化和旅游部发起的“全国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

  根据最新统计,2022年威海城市书房累计接待读者1152998人次,流通图书2375549册,流通量超过馆藏量,发挥出显著的知识传播作用。各个城市书房就开展读书沙龙、阅读推广、非遗传承、展览交流等活动1500余次,已经成为威海“精致城市”建设的文化缩影,构建起文化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来源:威海公共文旅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