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年威海好人榜

于鹏:三尺讲台育桃李,四季耕耘写春秋

2023-09-18 编辑: 于喆

于鹏,198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乳山人,乳山市第二中学高二级部主任、历史教师。

担当作为,彰显责任与奉献之心

2017年10月,于鹏听从市委组织部选派挂职诸往镇党委,他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乡镇干部,积极投入到维护苹果交易市场、村两委换届选举等工作中。挂职期满即将离开的时候,包联的村书记特意去镇上找到他,拉着手说:“于老师,开始我和老百姓都寻思你就是上面派来镀金的,走走形式,没想到村里什么活你都认认真真地干,俺村人都不舍得你。”

2021年他又被选派作为第四批赴枣庄挂职干部来到枣庄市中区。当地教体局领导问他希望如何安排工作时,他选择了市中区第九中学,这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底子薄,他从任教的历史学科教学入手,给学生分析高考形势,总结答题技巧和方法。用自己辛勤的付出带动了学校历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于鹏作为首批抽调进入社区的教师,大年初四就参与到一线疫情防控中。近百户居民,他逐家走访,一一叮嘱,遇到防疫意识不强的居民,他都耐心反复解释。一栋楼走下来,汗水早已打湿了头发、口罩,洇透了衣服。六个小时的轮班,他一分钟也不离开,水壶和饼干是他值班的标配。

“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是每个党员面向党旗的誓言,我只是在践行自己当初对党的承诺。”面对赞誉,他说。

锐意进取,夯实能力与素养之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需要扎实、创新的教学技能,为拓展专业的宽度与深度,他一直潜心研究,多问善思,主动学习新课改的理论,虚心请教老教师的经验。

他考取鲁东大学的在职研究生,三年寒暑,他放弃休息的时间,学习教育学专业知识,开展课题专项研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高考材料解析题研究——山东卷向全国卷的过渡》被鲁东大学评为优秀硕士论文。

他参加多次省、市、县各级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专家报告,学习至深夜是常态,认真撰写的十余本笔记已然成为他专业成长的“垫脚石”。对照学习内容,他不断地反躬自问,不断地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打磨课例,学以致用,并通过“赛课”的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以爱育人,践行立德树人之本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模范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使命。”于老师把这句话写在学习笔记的第一页,写进教育思想的第一章,写到教学实践的每一天。

他一直坚持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学期开始的时候,他会找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谈心,建好学生档案,特别是对一些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了解,寻找他们身上蕴藏的闪光点,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对于一些家庭困难、特殊的学生,他一方面竭力争取国家助学金和爱心人士的捐款,另一方面暗地里把自己的补助充值到他们的饭卡上,呵护着学生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凭借一双敏锐的眼睛以及一颗细微的心,他总能准确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因他而快乐,他因学生而“美丽”。课堂上,是他抑扬顿挫的讲解;课间走廊上,是他与学生心连心的相互倾诉;办公室里,是他伴随着孤灯批改、思索到深夜。

在历次统考中,他所带的班级始终名列前茅,他本人先后被授予威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乳山市十大优秀青年、乳山市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书写为人师者之深情

如果说辛劳是一种财富,那于鹏绝对是一个富有的人。严冬酷暑,他的身影总是早早出现在校园,等住校生安睡后再离开。他用行动告诉学生,他们并不孤独,老师始终和他们并肩战斗。

2016年5月,于鹏被查出急性阑尾炎,但是这正值高考备考关键期,为不耽误工作,他一直拖着没有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十月病情加重必须手术治疗,此时又是他接手新高三,他挂念着学生,术后两天,就要求出院,医生说:“你的命重要还是工作重要?”他笑着说:“班里有五十多双眼睛盼着我,那也是五十多个家庭的期望啊!”就这样,他扶着伤口回到学校继续上课。

2022年9月,于鹏担任乳山二中高一级部主任,兼任高一八班班主任,作为级部与班级工作的“领头人”,巨大的工作压力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他的腰椎出现了问题,医生希望他住院治疗,领导与同事们都建议他回家休息,但他都坚决地拒绝了,他说:高一的学生刚进入高中,还没有很好的适应学习与生活,我怎么能放心在家休养呢?于是,他吃着止疼药,打着封闭针,束着护腰,继续奋战在教学的第一线上。课间他收到一张学生塞过来的字条: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老师都这样让学生心疼而又深爱,但我觉得你是……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安慰。

三尺讲台,暑日初收、花繁叶茂,桃李芬芳;四季耕耘,兢兢业业、永不懈怠,谱写青春华章。金秋夜,思绪萦绕;为师表,付与芳草。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于鹏将如孺子牛般坚毅,承载着万千学子的求学梦,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