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翠区

环翠区:“新农人”解锁乡村振兴“智慧密码”

2023-09-27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又是一年丰收季,环翠大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乡野田间的好“丰”景中,“新农人”的身影颇受瞩目。他们有知识、有理想、会技术、懂管理,“科技范”“行家范”“年轻范”十足,既用心又用“新”,在美丽乡村大显身手。

  “摘果神器”尽显科技范儿

  走进新元现代果业种植示范基地,富士、金冠、嘎啦、威海金等众多品种硕果盈枝,香飘秋野。
  置身果园,只见3米多高的果树排列整齐,行道间机械忙碌不停,工人们站在自走式果园作业平台上采摘着苹果。“金帅马上摘完了,10月20日左右开始摘富士和维纳斯。”新元果业(山东)集团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于伟建看着枝条间的累累硕果,难掩心中的喜悦。



  不同于传统果园的人力收采,新元现代果业种植示范基地采用的是矮砧密植宽行的现代栽培模式,果树间行距3.5米,可满足机械化采摘的需求。
  “我们用的是自走式采摘平台,平台和前叉部分各配备4个人和1个采摘筐,边走边摘,平均1人1天可以采摘500公斤苹果。这是我们和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研制生产的。”于伟建说,在自走式采摘平台上就能对苹果进行分级,避免了后期分拣、挑选对苹果造成二次损伤。



  从基地建设之初,于伟建就在这里工作,见证了基地和苹果产业的不断壮大。“果园现在完全采用现代矮砧密植的栽培种植模式,一亩地栽种200棵左右,亩产可以达到4000到5000公斤。”于伟建说,今年产量非常好,又是一个丰产年。
  于伟建表示,传统种植模式下培育的苹果树4到5年才能挂果,而采用矮砧密植技术栽培的果树第二年就可以挂果,而且产量高、品质好。除了现代化的栽植技术,新元果业还创新管理手段,因坡就势进行梯改坡改造,并通过肥水一体化、果园支架和防冰雹等设施,实现了果园喷药、施肥、花果管理等标准化作业和集约化经营。

  “95后”新农人闯出新天地

  在温泉镇双寺夼村的红薯基地里,头戴遮阳帽的村民们正在劳作。放眼望去,红薯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个年轻人穿梭其间,和大家一起拔红薯蔓。
  这位在地里忙碌的年轻人叫于文政,是一名退伍军人。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在他精心的管理和谋划下又萌生了新的希望。



  “我们村多山地,土质也十分独特,大部分都是沙土,许多农作物不适合生长,但非常适合种植红薯。”2020年,从部队退伍的于文政回到家乡温泉镇双寺夼村,在父母的支持下,加入村里的双福合作社,承包村里闲置土地,发动群众一起种地瓜。
  作为新时代青年农民的于文政,充分发挥出自己新农人的优势,将传统农耕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经常外出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增加地瓜产量。



  “以前育苗时地瓜种都是一个压一个,不仅用的种多,出的苗还细。今年出去学习了之后,我们采用平放育苗法,一改之前的缺点,而且出的苗非常壮,今年又是大丰收。”于文政说。
  按照以往的经验,烟薯25号是烘烤型地瓜,个头小的不愁卖,过大地瓜却容易被“剩”下。为解决这一问题,于文政将自己的10万元退役安置金拿出来,购置一次性可烘干500公斤的地瓜深加工设备,把不能上市销售的地瓜收集起来进行深加工,解决了产品滞销带来的后顾之忧。



  为扩大产品推广,熟悉网络的于文政在产品销售上的“金点子”一个接一个,订单接踵而至,不少顾客十分认可,每年都是提前订购。今年,在合作社的带领和前期栽种的经验总结下,村民又扩大了栽种面积,总栽种亩数达到了150多亩,预计为集体增收60余万元。(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林慧芹)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孙美玲
  编辑:刘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