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又称“月夕”“秋节”,是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嫦娥奔月”是中秋、“吴刚伐桂”是中秋、“玉兔捣药”也是中秋。氤氲缱绻的皎洁月光,千年来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情感,在中华大地传承流转。千秋共此婵娟,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新的时代赋予了中秋节新的含义。
传承弘扬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当时的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时间推至唐宋,祭月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到明清时期,中秋节就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而时至今日,祭月的色彩早已退散,赏月的活动却沿袭下来,吃月饼也成为了国人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圆月象征着团圆,人们把月饼当作节日食品,在中秋这天赏月,来畅抒节日的欣喜。时代变迁,千百年的传承流转变换,最终以“团圆”为精神内核为中秋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中秋,是传承弘扬的中秋。
阖家团圆
中秋团圆对中国人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晚风乍起,循着乡间小路蜿蜒踱步,陈旧的砖瓦撑起农家的三餐四季,清风郁郁,月满当空,廊下是孩童的嬉笑,席间是长者的觥筹交错,这是万家灯火的中秋;风声萧肃,踩着碎石滩翻越冰川徒步巡逻的年轻小战士在到达临时休息区后,趁着休息的间隙吃上一块月饼,望着皓月与家人视频通话报个平安聊聊家常,这是守土保疆的中秋。“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都是中国人为中秋所倾覆的情感。哪怕是关山万里,这月亮仿佛也有千千情愫,它长长久久地徘徊在边关,照耀着万里疆土,照耀着千家万户的阖家团圆。时间不会停滞,这样大而美的月亮和月光,维系着人间共同的感情,国兴家和,月圆人安。中秋,是阖家团圆的中秋。
和美丰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之一字可释译为“庄稼成熟曰秋”。“中秋”就是秋天的中间的意思。月至中秋,人间胜景,有粮食丰产,有产业升级,有数字惠农,千里沃野孕育着一年的收成,再一次迎来了五彩斑斓的丰收季。近年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结构调整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粮仓满,天下安,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以手为笔,以汗为墨,以神州大地为画卷,尽情肆意的挥毫,描绘出一幅瓜果飘香、麦稻金黄的盛景,书写出物阜民丰、秋实渐美的时代篇章。中秋,是和美丰景的中秋。
今人犹是故人,他乡知是故乡,千秋共此素光。(作者:乳山市崖子镇政府 迟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