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海时评

山海时评 | 细细品味中秋节里的传统文化韵味

2023-09-28 编辑: 徐栋波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赏月作为民间过节的重要习俗之一,逐渐演化为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是最早把“饼”和“月”联系在一起的诗句,这首诗流传甚广,渐渐地就有了“月饼”这个名字。八月十五圆月夜,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将月饼切割成块,先祭拜月神,再分而食之,寓意团团圆圆。月饼不仅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形状,还有不同的花纹,糕点师在制作月饼的时候,会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及寓意吉祥的传统符号和纹样精心雕刻在月饼上,如象征显赫地位的龙凤、牡丹花纹,代表富裕的金鱼、元宝,表达纯洁正直品质的竹、菊、莲等。传统威海月饼,与豫东、鲁西等地用模具造型,以烤、炸为主要烹饪方式不同,不但是纯手工制作,而且是上屉蒸熟。造型上也有讲究,有12个瓣,象征着一年12个月份,也有第一层做成莲花基座的,第二层通常会捏出兔子捣药的图案,不借助任何模具,就凭一双手。两层的月饼蒸熟后,儿童捧着月饼对月唱起童谣:“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到了现在,月饼的形式仍然在继续创新,比如近些年来“异军突起”的文创月饼,通过文物和美食结合的方式,将珍贵馆藏文物融入月饼的外观设计中,并以“月之盈亏”对应文物出土时间先后,寓知识于美食,用舌尖享受传递文化内涵,使文物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卿月花灯彻夜明,吟肩随处倚倾城。”中秋放花灯的习俗也小有规模。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有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各式各样的彩灯。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彩灯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为中秋再添一景。威海当地虽不甚流行中秋夜放花灯,但胶东一带民间很早就有中秋剪纸贴窗花的习俗,作为胶东民间艺术的代表,每年过中秋,威海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等地的农村老人仍延续这些风俗,家家剪纸欢度中秋节,将节日的气氛烘托的更加热烈。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之夜,一家人团团围坐,食月饼,饮美酒,赏明月,话团聚,把酒遥相祝。愿大家一起享团圆,一同探寻中秋习俗,靠近那悠久的传统。(作者:环翠区委宣传部 王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