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大众日报》聚焦威海:海底种草 蓝碳变现

2023-10-11 编辑: 宋倩

      

      近日,大众日报以《海底种草 蓝碳变现》为题,报道威海发挥海洋优势,加快打造蓝碳经济高地的经验做法。以下为报道全文——

      威海是海洋特色鲜明的城市,不论是海洋资源禀赋、丰度指数和开发条件,还是海产品产量、品牌数量,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等指标,都在全国领先。

      近年来,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蓝碳(海洋碳汇)经济成为热点。威海是国内开展蓝碳研究最早的地方之一,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海底养殖到滩涂固碳,蓝碳正成为威海迈向“双碳”目标的一张优势牌、特色牌。

      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

      当下,荣成鲍鱼进入集中采收季。在寻山集团,每天都有数百吨鲍鱼被销往全国水产市场。“光我们这片海区,预计今年的产量就有2万吨。”寻山集团研发中心负责人卢龙飞说,寻山集团的鲍鱼产量占荣成全市的半数以上,高产的原因,除了先进的繁育技术,还源自养殖模式。

      寻山集团采用“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上层养殖海带、裙带、龙须菜等藻类,中层养殖鲍鱼、扇贝等贝类,底层是人工鱼礁,养殖鱼、海参等。这一模式下,单亩产量比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提高近30%。“这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利用海藻、鲍鱼、海参、鱼等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实现养殖系统内物质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卢龙飞解释,藻类、浮游类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贝类又以藻类为食,将碳分子以生物沉积的形式排解到海底,而这些沉积物又成了在海底生存的海参、沙蚕的“美食”,如此便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总量,形成了海洋碳汇。

      如今,这种“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已在威海的10万亩海区推广使用,且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推广,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考察学习。

      作为首个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市,威海近年来大力发展以海带、裙带菜为重点的海藻类养殖,以牡蛎、鲍鱼、扇贝为重点的贝类养殖,持续增强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成为我国重要的渔业碳汇库。2022年,全市贝藻养殖产量196.8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3.1万吨。

      院士也来“种草”

      “大天鹅对生存环境可是够挑剔的,最关键的就是得有足够的食物。”日前,在荣成市天鹅湖,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刘志斌介绍,大天鹅以大叶藻等藻类为主食,“十几年了,专家们每年都在这里补种,海湾里的大叶藻已经大片存在了,大天鹅也逐年增多。”

      刘志斌口中的“专家们”,是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沛东团队。从2006年起,张沛东率领团队就在天鹅湖开展海草床生态修复实验。“现在的天鹅湖底,近八成的海草床已经得到修复。”张沛东说,大叶藻不只是大天鹅的食物,其构筑的海草床是近海海洋生物栖息、繁殖的场所,对维持海洋环境、调节全球气候、净化水质等也有着重要作用。

      与张沛东一样在威海开展“海底种草”的,还有唐启升院士团队。2014年,唐启升院士工作站落户荣成宁津街道东楮岛村,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和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

      虽然海草床分布不足海洋总面积的0.2%,但固碳量却是森林的2倍以上。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三分之一的海草床已经消失,海草床修复迫在眉睫。

      近年来,威海海洋部门与相关科研团队合作,在天鹅湖、桑沟湾等海域实施海草床修复实验,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形成海草床修复国家标准2个,全市海草年育苗能力超过2000万株,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威海还在全国率先把海草床修复列入人工增殖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已修复海草床6750亩,固碳约6.2万吨。

      20多种植物成固碳“先锋”

      秋季,在威海南海新区,海边堤岸上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柽柳。在昌阳河入海口,盐生植物翅碱蓬正在泛红,将整片滩涂染成火红色。柽柳和翅碱蓬是适合盐沼湿地生长的植物,与它们一起在南海新区存活的还有藜麦、狗牙根、月见草等20多种耐盐碱、高效固碳植物。

      十年前,南海新区的海岸线上还遍布着荒芜的盐碱滩涂。如今,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带领团队在这里相继建起了5处实验基地,选育的20多个品种在含盐量高达15‰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盐沼湿地与海草床、红树林并称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碳并将其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除红树林外,海草床和盐沼湿地在威海都有广泛分布。

      为加快培育盐沼碳汇品种,威海在文登区、南海新区等地,建设了5处盐生植物种质繁育产学研基地,筛选出碱蓬、柽柳等16种固碳效率高的品种进行繁育推广,已恢复盐地碱蓬湿地1000余亩;全市盐地碱蓬湿地面积达到8200余亩,储碳7000余吨。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也加快探索耐盐碱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途径,已开发的主要产品有食品类碱蓬籽油、海洋植物色素、柽柳叶素水等。

      蓝碳价值量化交易

      看不见、摸不着的蓝碳,在威海能变成“真金白银”。2021年8月10日,全国首笔“海洋碳汇贷”被寻山集团拿下——荣成农商银行以42.5万吨碳排放权作为质押,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向寻山集团下属企业发放了2000万元的“海洋碳汇贷”。

      目前,威海正全力加快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海洋碳汇纳入国家碳汇市场交易,推进碳汇资产上市交易。此外,威海以唐启升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为“双核”,统筹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碳资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力量,加快汇聚海洋碳汇领域顶级专家和人才团队,落地实施一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群,制定形成一系列行业、国家标准。

      为抢占海洋碳汇发展制高点,威海于2021年出台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威海的蓝碳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蓝碳经济贡献度显著提高,在全市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记者从威海市海洋发展局获悉,2022年,威海海洋生产总值达124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6.6%,其中蓝碳经济体系总量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已达28.4%,绿色水产养殖业、海洋生态旅游业等6大产业的增加值达354.85亿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