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的历史悠久而神秘,一块包裹着甜蜜的糕点,模仿了月亮的形状,每每中秋节带着所有的祝福,在团圆之夜被奉上食桌,这何止是节日的庆贺,更是对历久远而传千年的文化的传承。
国人爱团圆,因此爱中秋,它重重的份量虽在心底,但节日到来时却也寻不到以前的味道了,这可怎么办?
商人有妙法!“新一代年轻人早看不上‘五仁’月饼,不好吃!”“中秋送礼不要送月饼,没人吃!”这样的评论早已成为过去时,朋友圈的商家早早张罗起各种馅料的月饼了,红酒黑巧蔓越莓、松子咸蛋花生、朗姆葡萄、咖啡土耳其黑杏、红丝绒榛子巧克力……馅料新鲜创新、色香味十足,哪个年轻人不看了名字就开始咽口水?
一块小饼,随着岁月长河发展,走在时尚的前沿,用它多变的口味满足大家多变的胃口,也紧紧留住了这个独特的节日饮食要素。每当举杯邀明月,低头吃月饼时,我不仅感慨,或许是商家的创新发展勾起顾客的消费需求,也或许顾客的消费倾向引起商家的敏感嗅觉,谁能否认国人对传统文化发自骨子里的亲呢?
在中秋节,大家走亲访友都会奉上一包月饼,礼虽轻却合时宜,捏在手中让人会心一笑,荡起一片温柔。它不一定好吃,但这一天它一定会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即是如此,在中华儿女血脉里流淌着这种向心力,在深厚底蕴的环境中传承着凝聚力,在思维和行为中产生了认同感,这也是一个国度的根和魂。
几块小饼凑一起,是一个圆圆的月饼;几个人凑一起,是一个团圆的家;一些小家凑一起,就是一个和美的国家。(作者:威海南海新区实验中学 王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