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征程碧血写春秋——威海独立营政委宋奇光

2023-10-18 编辑: 宋倩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革命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从未有过任何计较和后悔。在和平建设年代,他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从不居功自傲,把军队建设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他无愧于时代,是时代的真正英雄,他是威海独立营政委宋奇光。

      

宋奇光

      好男儿志在四方

      宋奇光,又名宋言卿、宋颜卿。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卫南曲阜村(现属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户富裕家庭里,因是家中唯一孩子,故祖父母为他取小名叫百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当时宋奇光就读凤林高小,他积极进行抗日救国的爱国宣传。1934年秋,宋奇光考入威海卫公立中学(简称威海中学),在袁时若(后改名阮志刚)、赵野民(又名赵冶民)等进步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宋奇光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思想开始倾向革命。据与他同窗三年半的同学章若明回忆,宋奇光在班上功课好、体育好、爱好打篮球,是“文武双全型”的高才生。学生时代的宋奇光勤奋好学、热情开朗、慷慨仗义,这种性格和品德贯穿了他的一生。

      

后排左起第七位为宋奇光

      七七事变后,宋奇光离开了学校,回村当了小学教员。他满怀爱国热情,经常带领学生到区公所驻地张贴抗日救亡标语,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3月,日军侵占威海卫后,宋奇光亲眼目睹日军烧杀抢掠、欺压老百姓,而国民党驻威海卫的军警部队却已撤离威海卫市区,他愈加明确意识到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下定决心参加革命,毅然离家到文登参加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他离家参军不久,任村董的父亲就被抓到威海日本宪兵队,敌人盘问宋奇光去哪里了?老人家一口咬定不知儿子去向,被打得死去活来,回家不久就中风瘫痪,卧床不起,这更坚定了宋奇光抗日救国的决心。

      奔驰沙场数十秋

      宋奇光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被分配到“三军”三路特务队做文书工作。1938年7月,部队奉命西上蓬莱、黄县、掖县,宋奇光留守在文荣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民动会”)任宣传干事。“三军”三路西上后,国民党文登县政府就下令取消“三军”在各村组织的自卫团,改为他们办的保卫团。宋奇光一针见血指出文登县政府意图是限制“民动会”在农村抗日救亡活动,但部队已西上,需改变策略保住自卫团在农村的阵地,等待时机。

      为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文登县委成立抗敌文化供应社(后改为抗战话剧社),宋奇光被调到文化供应社工作。他是剧社里的骨干分子,不仅做好组织工作,并参演《放下你的鞭子》《血洒卢沟桥》《为国牺牲》《布袋队》《张家店》等节目,几乎演遍了文登、牟平东部、荣成和威海卫的集镇,每次演出前不是教唱抗战歌曲,就是作抗日救国的演讲,在民众间产生极大影响,许多青年当场报名参军,掀起了保家卫国的抗日热潮。

      东海区第二次武装起义后,1940年4月,宋奇光调任荣成县大队教导员。当时县大队刚建立,枪支弹药不足,缺乏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又没有稳固根据地,处境非常困难。宋奇光深入部队,与干部战士交流思想,针对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使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1941年3月,宋奇光到东海军分区工作,先后担任独立团三营教导员、政治处宣传股长、政治部宣教股长。在任宣传股长期间,每周两次负责为连以上干部讲授理论课。

     

 1943年,宋奇光(右二)在大水泊劳动

      1943年,宋奇光调任威海县抗日大队教导员。当时威海境内日伪据点密布,碉堡林立,党政机关和部队只能驻扎在文登、荣成、威海边界一带。他和大队长江海拟定深入敌占区的工作计划,即深入到敌占区,建立堡垒户、堡垒村,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侦查伪据点,摸清敌情,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9月上旬,江海和宋奇光带领威海抗日大队两个连,在草庙子南山把从威海出来抢粮的100多名日伪军打得四处逃窜,夺回粮食2000多斤,保卫了群众的秋收秋种。威海县大队后改称威海独立营,宋奇光任威海独立营政委。

      1944年春,宋奇光率领威海独立营转战威海西部,在威海武工队(对外称青年中队)配合下,一个月时间内连续拔除了毛家口子、张村、双岛、羊亭等伪据点,歼灭伪军、伪警共计100多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从8月19日到9月上旬,在历时半个多月秋季攻势中,威海独立营和文东独立营二连,迫降日伪军300多人,打死打伤敌人40余名,缴获轻机枪6挺、长短枪250余支,子弹1万余发及大批军用物资。秋季攻势结束后,宋奇光率部队乘胜前进,一举消灭顽固派武装68人,后痛歼了窜到了蒿泊重修据点的伪军120多人,提高了部队战斗力,激发了当地党政军民的抗战热情。

      随着抗日战争不断深入,威海抗日力量越来越壮大,威海人民反抗士气越来越高涨。1945年1月,威海县委书记章若明到胶东区委党校学习,宋奇光开始代理威海县委书记,工作更加繁忙。威海县委组织广大民兵和群众筑工事、挖战壕、埋地雷,组织群众队伍运送粮草,广泛团结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展敌工工作,成立工人纠察队,鼓励群众,瓦解敌人,准备对日伪军进行最后的大反攻。同年8月初,宋奇光率威海独立营攻克北竹岛据点,为收复威海卫扫除了障碍。在战斗中,宋奇光身负重伤,肚肠被打穿,左手掌被击碎,但仍坚持指挥,不下火线。

      

南麻战役经过图

      1946年10月,宋奇光伤愈后调到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1月,学习结业后,调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六师七十六团副政委。1947年7月17日,南麻战役打响,从西、北两个方向进攻的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直扑鲁村以东、高庄以西的崮山。19日凌晨,七十六团攻击开始遇到顽强抵抗,并遇国民党军逆袭。激烈战斗中,一营遭到敌人的三面夹击,营长负伤,三营营长牺牲,在这紧要时刻,宋奇光立即亲自率领三营增援反击,冲破夹击,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战斗,20日凌晨夺取了崮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荣立首攻的该团四连因此获得“崮山连”称号。

      在此频繁的夜行军中,宋奇光的马不是让给伤病员坐,就是用来驮干粮,他常对干部说:“在艰苦的战斗中,干部以身作则是打胜仗的保证”。宋奇光先后参加了著名的南麻、临朐、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4月21日,部队参加渡江战役,宋奇光带领指战员冒着敌人的炮火,强行占领滩头阵地,掩护后续部队登陆。

      戎马一生魂永驻

      1950年10月,宋奇光被任命为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七团政委,随部队赴朝参战。在朝鲜战场上参加了第二、第五次战役,率领部队同敌人战斗了一年零十个月,1952年8月,奉命回国。

      回国后,宋奇光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工作教授部副主任。当时教授部刚组建,一片空白,他拿出战场上那股拼劲,亲自下部队挑选教员,拟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在担任领导工作的同时亲自任教。他带领教员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到中央党校和政治学院进修,为单位组建做了大量工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第一期六个班按时开课。

      宋奇光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坚定地追随着自己的初心和信念,无怨无悔。1959年4月,他调任青岛海军北海舰队潜艇十二支队任政治委员,这是新的挑战和考验,一切必须从头学起。为掌握指挥潜艇知识,除开会和周日,宋奇光基本都在艇上渡过,与官兵同吃、同住、同操练,学习开机器、掌舵、排除故障等,以顽强毅力掌握了新知识,克服了出海晕船,逐渐适应了海上生活。

      1961年9月,宋奇光调任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委员。当时正值自然灾害时期,部队供应不足,需要搞生产,自给自足。宋奇光到任后多次到东北农场实地考察,制定生产计划,使农场农作物和牲畜等产量大增,基本解决了北海舰队供应不足的困难。

      1978年10月,南海舰队政治部任命宋奇光为广州海军基地政委。1980年初,调任海军第二水面舰艇学院政委,新成立单位基建和教学都要从基础做起,他勇敢地挑起这副担子,和其他人一起参与教材编写、深入教研室听教员试讲、带领学员出海实习,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时任广州海军基地政委的宋奇光

      宋奇光离休后学写诗词和书法,曾写下《给自己》诗句:“奔驰沙场数十秋,南征北战幸存留。而今离休舞文墨,精神依然重抖擞。”1986年,宋奇光身患重病,因战争中腹部受伤,内脏粘连厉害,同年7月,医治无效逝世。他生前总嫌自己对党的事业、对国家的贡献不足,永远是不断学习、发挥余热、多作贡献。看似平凡的思维和行为,却真实映射出这位革命前辈的完美人性和高尚情操。(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