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一部农学著作中都蕴藏着重视粮食安全的优良传统。早在先秦时期,百姓的吃饭问题就被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尚书》讲“洪范八政,食在政首”,粮食问题被放在了国家施政八个重要方面的首位。管子将五谷视为“民之司命”,并告诫人民不努力从事粮食生产就会导致国家灭亡。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五大农书之首的《齐民要术》,更是明确指出“食在政首,要在民安”“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强调粮食生产是治国安民的头等大事,要使民众安定守法,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一
粮食安全这一重要课题在《齐民要术》中具体体现为实用的粮食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思想观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日仍具有启发意义。生于青州益都、如今的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贾思勰,如果能看到齐鲁大地已经成为了《齐民要术》的最好实践地之一,大概也会深感欣慰。
《齐民要术》在农业技术方面成绩卓然,很多一直沿用至今。比如通过“轮作”与“间作”的方式恢复地力、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就与“藏粮于地”的战略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轮作制度最早记载于《吕氏春秋》,但将它发扬光大的却是《齐民要术》。为了充分使用田地,贾思勰根据不同农作物吸取养料的特性,为种植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比如种植黍、穄的土地以新开荒为上,大豆底为次,谷底为下,谷田则以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现代农业科学已经证实轮作制的巨大优越性,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山东,玉米和小麦轮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主要的种植方式,玉米能够抑制土壤中病原体的生长,而小麦能够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德州新引入的“夏播棉”探索麦棉轮作种植,也大大提升了土地的效益……丰收的良田见证了《齐民要术》的亘古光辉。
《齐民要术》所包含的先进农业思想,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比如,《齐民要术》在继承农业天地人“三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产“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思想,这种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尊重自然规律行事的思想符合生态原理,对如今的生态农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再比如,贾思勰在书中指出,粮食生产是艰难的,生活资料的获得也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不知道爱惜,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一方面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另一方面还引用历史上夏桀和商汤两位君王的事例来证实“节用”的重要性,这种强本节用、防灾备荒的思想,对当代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警示意义,需要我们去传承发扬。
二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1979年,为了应对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呼吁各国更加注重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
民为国基,粮为民命。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真正的“国之大者”。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粮食供求格局的变化,粮食安全面临更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新挑战。
“种在哪里”的问题。“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硬基础”“命根子”。我国虽然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耕地依旧是稀缺资源。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时有发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使得“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面临严峻考验。
“谁来种地”的问题。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纵深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使得种粮队伍缺失,农业生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大量耕地撂荒,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的实施。
“怎样种好”的问题。“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粮食安全,种子是基础。我国粮食安全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近年来,我国种业有很大进步,水稻和小麦品种可以做到自给,但总体形式依然严峻,种源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农民种粮有钱赚,粮食生产才安全。随着种粮成本的上升,种粮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粮农积极性。
“舌尖上的浪费”的问题。“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当前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环节仍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尤为惊人。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机构统计,当前世界上仍有7亿左右人口处于饥饿状态,但全球每年却有高达1/3的粮食被损失和浪费,总量约13亿吨。在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
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又是一年粮食安全日、农家丰收时,面对满目金黄,我们不禁思考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来对待粮食安全这一永恒课题?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让“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实、民心更稳。
“藏粮于地”巧解“根在哪,如何管”的难题。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力度、做好盐碱地转化复垦工作等手段“多管齐下”,做好土地的数量文章和质量文章,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支撑。
“藏粮于技”巧解“用什么,怎么用”的难题。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瞄准高产优质,让种业“芯片”越擦越亮;加快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集成运用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节本增效,让种粮省力更省心;山东在威海、潍坊、济宁试点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组织“土博士”“田秀才”等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做到科学种田、趋利避害……
“藏粮于民”巧解“依靠谁,谁来种”的难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种粮补贴、惠农贷款、灌溉设施建设、粮食收购价保护等政策落实落细,让农民种粮没有后顾之忧;倡导“大食物观”,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为主粮供应减轻压力,确保中国饭碗底气更足、成色更亮。
“行动造就未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不仅在国家身上,也在我们每个人肩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要弘扬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自觉从当下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抵制浪费粮食的行为。增强对自己饭碗的信心和责任感,自觉做粮食安全的责任者,助力粮食安全。
从“烝民乃粒,万邦作乂”到“五谷熟而民人育”,从“民以食为天”到“贵五谷而贱金玉”,从“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们为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百尺竿头须进步,沾着泥土的双脚终将走向更远的未来。(作者: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张晓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