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此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湿地修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从而实现改善湿地水质和生态环境的目的。威海市林长制办公室、威海市河长制办公室、威海市湾长制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林长+河湖长+湾长”湿地联合管护工作机制的意见》,确认了主要目标2022年底前,在全市建立“林长+河湖长+湾长”湿地联合管护工作机制,提升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和管理能力。到2025年底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70%以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拥有丰富的海洋和陆地湿地资源。为了保护和修复湿地,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首先,市政府加大了资金投入,推进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同时,通过实施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生态管护等措施,加强湿地的生态功能。例如我市在湿地范围建设了南海新区五垒岛湾国家级湿地公园和环翠区羊亭河、环翠区五渚河、文登区青龙河、荣成八河港、乳山市乳山河和临港区林泉河省级湿地公园等7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建设了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荣成成山头省级自然保护区等2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了刘公岛、经区海西头和乳山市大乳山3处国家级海洋公园,以及刘公岛、文登、乳山塔岛湾和高区小石岛4处海洋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16处自然保护地。在建设的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开展了湿地生态补偿、防护堤坝修复、水生植物养护、增殖放流和水系绿化等湿地保护修复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市采取了多种方法。例如,对于受损的湿地,进行植被恢复和水质改善,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对于未受损的湿地,则进行预防性保护,防止人为因素对湿地造成损害。此外,市政府还加强了对湿地的监管力度,防止非法占用和破坏湿地资源。
通过这些努力,威海市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50个,修复岸线100多公里,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同时,威海市还修复了受损湿地1.2万亩,修复大叶藻海草床6150亩,恢复植被40.9万平方米。这些成果让威海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四期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生态修复项目的城市。
威海市的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例如,逍遥港湾打造的400亩湿地公园,已成为充满生机的蓝色美丽港湾。这里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景的好去处,也成为了展示威海市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
总的来说,我市在湿地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体现了当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生态保护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共同打造美丽中国的明天。(作者:高区田和街道田西社区 邢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