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当张骞踏上“凿空”西域的征途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条路火了千年。茫茫戈壁,黄沙漫漫,驼铃“哒哒”响彻在空阔的沙漠,从此,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得以贯通,中原的瓷器、丝绸、茶叶以及西域的玉石、香料、毛皮、葡萄等,通过这条道路得以买卖交换;不同文明的星火,也在这条古丝路上交流激荡,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昨天,我们的先辈,那些坚韧不拔的探路者们,筚路蓝缕,穿沙漠、战海浪,开辟出陆上丝绸之路,闯荡出海上丝绸之路,把各种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绵亘千年的古丝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奏响新时代丝路乐章。
根植历史,讲好“昨天”的故事。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承载着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印记,凝聚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往来书信、候望烽火……驻足回望,一幅幅历史画卷仿佛昨日重现。这里既有普通百姓的日常,也有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演进;既有当地的文化习俗,也有历史的文脉和民族的精神。它们共同构筑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万里丝路,千年梦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加强丝路文化的研究,深度挖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做好价值阐释、保护利用与传承展示,更好地将“丝路故事”传播至世界各地,全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立足当下,增强“今天”的自信。驼铃再响,风帆再远航。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共商共建共享的新丝路上,一辆辆满载五大洲物资的班列驶向希望的远方。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一带一路”倡议让“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重现,让延续千年的丝路重焕生机。项目融资、基建建设、文明交流,鼓起的腰包、远来的水、可用的电,“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是实打实、看得见的行动,是沉甸甸、摸得到的果实。一路通,路路通,如今,“硬联通”的投资项目、“软联通”的民生政策、“心联通”的人文交流硕果累累,新丝路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促进者、生动故事的讲述者、民心民意的沟通者。10年来,“大写意”绘成了“工笔画”,共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精彩故事正在上演。
面向未来,书写“明天”的续章。丝路兴,中国兴,世界兴。丝路精神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十年来,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书写了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梦想成真的传奇故事;“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在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共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面向未来,中国将用“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更多“中国方案”,向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继续乘风破浪。(作者: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