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生逢其时,应以推动文化“两创”为吾辈之责,铭记过去、把握现在、面向未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铭记过去,文化“两创”当以“历史”为基。“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有着清晰的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俗话说“知其来路,方能明去处”,回溯中华文明的经典文化历程,从先秦时期诗歌史的两颗明珠“风骚”,到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汉赋,再到百花齐放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明清小说,这些都是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传统文化里的瑰宝,都是先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知过去,才能树自信。当代青年人应当立足我们中华民族的沃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优秀传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知过去,才能明去处。当代青年人是时代的先锋和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以史为鉴,通过学习文化历史,在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为我国的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把握现在,文化“两创”当以“时代”为本。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看往昔,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我们党总结出一个个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现况的宝贵精神。再纵观现在,中华文化已经不拘泥于古代古典传统文化,随着发展,时代赋予中华文化更多精神内涵:实现了我们“上九天揽月”梦想的“航天精神”,支撑起我们三年来顽强对抗新冠的“抗疫精神”,还有那些故宫文物修复者“择一业,干一生”的工匠精神……这些都是无数或前仆后继,或英勇奉献,或默默无闻的时代楷模给予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学习时代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化作我们为实现作祖国繁荣昌盛的精神动力。
面向未来,文化“两创”当以“创新”为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获取文化的手段变得更先进、更多样。如近年来,汉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无数“90后”“00后”开始将目光投向了那蕴含着传统文化底蕴的服饰,甚至让其一步步走出世界,让无数外国人再次领略到我国传统服饰的魅力,这些都依赖于我们日渐兴盛的科技。我们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学习先进技术,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作者:乳山市南黄镇政府 刘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