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否则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动摇。”支月英扎根乡村支教多年,坚守是她的信念;叶嘉莹桃李天下,诗词是她的信念;李芳以身挡车,为学生筑起铜墙铁壁,师爱是她的信念。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引导学生以高远的志向砥砺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自强不息。
加强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个人品德的培养不仅要看其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誉满天下的孔子拜望老子时,仍是恭敬行礼,诚恳请教。谦逊的品格和周到的礼节也是孔子“桃李满天下”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点滴小事做起,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
全面教育,需要树立以德树人之理念。德者,才之帅也。思想道德是青年少健康成长的先导因素,是步入社会踏实进取的重要基础。无德不立,“德”渗透在各个方面。翻开历史的史册,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心胸广博之“德”,曹操断发是言而有信之“德”,廉颇负荆请罪是知错就改之“德”,追溯近代历史,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深明大义之“德”,蔡元培“三顾茅庐”是坚持不懈之“德”,陈延年勤工俭学是自食其力之“德”。我们是在五千多年厚重的“德育”文化之中成长起来的,要将这种文化底蕴渗透在学生的教学中、生活中、交往中,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了解“德”,在行动中展现“德”,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展望未来,我们的新青年们一定是具有大爱大情怀的人,是具有远大理想信念、浓厚爱国情怀、高尚品德修养的人。
以“德”为指南针,只有锚定方向,才能勇敢向前。德,是为人师表之基础,是教书育人之方向。德,可以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之心,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直之心,是“不迁怒,不贰过”的恕人之心;也可以是“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之心,是“路见不平一生吼”的正义之心,是拾金不昧的清廉之心……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自己明确“德”的定义,再将“德”的含义扩展到传承教育使命中,争做新时代有“德”教师。(作者:环翠区竹岛街道办事处 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