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科学回答了文化建设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谁来传承等重大问题。
文化“两创”从兴趣入手。非遗、国潮、国风这些传统文化,经过文创开发,增加了时尚文化元素,带着时代的精神趣味、审美风尚和文化的温度,走向大众,走向年轻人,这也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解读。从甘肃博物馆的文创主题玩偶“绿马”到三星堆考古博物馆的考古盲盒,再到河南博物馆的“玉佩”棒棒糖,又或者是各个地区有关自身文化的文创雪糕。各种各样文创产品的横空出世,吸引着青年人的眼球,拉近了青年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让他们满怀兴趣地走进博物馆一探究竟,增大了传统文化的曝光度,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两创”重在情感认同。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标识。从《唐宫夜宴》的一鸣惊人,到后来的《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河南卫视爆火出圈,成为全网流量“收割机”。河南卫视成功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视觉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化底蕴的挖掘、对地域文化的深耕、内容生产的匠心,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进行了深刻、丰富的解读,让当代青年意识到了古典文化的美。
文化“两创”根在内心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认同,保持对中华民族文化理想、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山东的《儒典》展示专区、辽宁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新书发布、河南的《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元宇宙体验区等吸引了大批青年读者驻足观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是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作者:环翠区竹岛街道办事处 张嫄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