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网信办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个月的“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以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乌烟瘴气,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势必深受其害。整治网络戾气、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夯实制度基石,唱响网络空间治理主旋律。互联网理应发挥构建理性对话、维护社会秩序、矫正社会不公、激发社会活力的功能,但恶意中伤和谩骂等网络戾气的效仿扩散却使得网络空间成为舆论审判的聚集地和网络暴力的发源地。近年来,网络戾气越来越重,从“人肉搜索”到“造谣”“网暴”,从“网络水军”到“网络出警”,一些借社会热点事件恶意诋毁、污名化特定群体、煽动对立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网络法治保障。立足当下,抓好整治;着眼长远,在建章立制、明确规则、加大惩罚力度上下功夫,才能杜绝网络戾气,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强化人才支撑,汇聚网络生态系统正能量。“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网民既是网络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网络文明的受益者,只有发挥网民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助推网络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群众宣传,以接地气、冒热气的喜闻乐见方式,以“润物细无声”的细致耐心,宣传网络安全理念、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引导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传播网络正能量;另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主动前移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打通网络安全教育“最后一公里”,合力构筑网络安全“防火墙”。
筑牢思想防线,改革网络内容建设供给侧。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从购物、出行到医疗、就业,从“云端课堂”到“云上集市”,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诈骗、网络窃密、移动支付泄密、垃圾信息传播等网络违法行为对人们“指尖上的安全”造成了威胁。再比如一些“流量”至上、哗众取宠,只为获利的不良内容充斥网络,对网络生态造成了污染。净化“无形之网”,须从网络内容“供给侧”开始改革,而相比广大网友的“江湖式正义”,负有监管责任的平台执行“秩序式正义”更有针对性也更加专业。各平台主体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网上内容审核和安全管控,积极参与网络暴力治理工作,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作者: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张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