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今年,山东省提出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对教育工作根本问题的又一积极回应。不断创造全面良好的教育环境,将新一代更好的培养成为建设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全环境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协同发力、综合施策。提倡围绕“高位谋划、一体推进”总思路,推动立德树人由“单一发力”向“多元聚力”转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延伸、以网络为补充、以心理教育为支撑”的全环境育人模式,聚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教育合力。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享有高品质学习生活。课堂教学改革要将德育内容细化到学科教学的目标上,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在创新德育课程方面,要做到校本课程特色化,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兴趣开设“课程超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购”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探索研究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等学习新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玩耍。此外,还应推广数字化德育课程,通过互联网教育、云教育等,扩大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加强实践育人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真实问题。实践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间地头、走进实践基地,可以把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检验问题,既能让课程学习更加生动形象,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意义。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开展稻谷收割、蔬菜种植、家禽饲养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在劳动中收获成长。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开展垃圾清理、交通劝导、敬老爱老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奉献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社会责任担当。
促进家校协同育人,为孩子养成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家校共育是全环境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家长和教师对共育的理解不到位,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责任就转嫁给了教师,教师则把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分配给了家长,导致家校共育仍停留在表面。做好家校共育,一方面,要让家长进入学校,通过开展家长听课和亲子活动,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通过共同制定教育方案、教学计划等形式,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及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真正走向学生的心灵,拉近家校的距离。
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环境影响人,环境改变人,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成长、性格养成等。青少年大多数的生活都集中在校园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办学条件,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以优美环境陶冶高尚情操。另一方面,要营造精神文化环境,加强学生礼仪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建设书香校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相信在山东“全环境立德树人”理念的探索和实践下,一定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作者:临港区蔄山小学 邹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