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从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与数据安全保护制度,这表明我国对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事务治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今,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网络,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使用互联网,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96.8%。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为未成年人创造了无限可能,但网络上的一些违法信息和不良信息,也给其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比如,未成年群体间发生的网络欺凌行为使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被恶意传播,使其遭受侮辱、诽谤、谩骂和集体围攻;还有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非理性充值和浏览色情暴力信息等,这些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面对网络欺凌等损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问题,应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颁布为契机,从多方面着手,既要强化未成年人权益、规则意识,提高防范各类网络侵害的能力,又要强化主体责任,凝聚社会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守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首先,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内容管理,及时清理有害网络信息,从源头上阻断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信息传播,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网络权利意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其次,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完善防沉迷机制,强化限制未成年人的使用时长和消费额度等限制措施,使未成年人感受到网络世界的规范性、秩序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最后,未成年人应当不断学习,提高网络个人信息意识,了解网络法律知识,正确认识并知晓侵犯个人信息的形式、后果、法律责任和防范措施。(作者:经区卫生健康管理办公室 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