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锔碗、锔盆、锔大缸……”曾经走街串巷吆喝的锔匠,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渐渐消失在世俗的画卷里。
近日,传统锔艺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获评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这项传统非遗技艺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11月28日上午,在新威附路的威海陶瓷厂院内,绕过门口照壁,走进一处古色古香的平房,就来到了耿海胜的工作室——吉呈轩锔工坊。
盘香、围炉煮茶、锔艺作品、纸笸箩、金工手作……室内灯光柔暖,茶香混着旧物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吉呈轩锔工坊内别有洞天。耿海胜虽专精于锔艺,但他的工作室包含剪纸、花饽饽、曲艺等多种非遗项目,威海民俗特色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
当天上午,恰逢有学生来此研学。耿海胜亲自为学生们展示锔艺技巧,他手持工具,眼神专注,一边敲打,一边将传统锔艺的故事娓娓道来。
“锔艺以细、巧、精、微见称,遵循磴、抛、拉、砸、挫、刮、钻、锔八道流程,有24样72种136道之说。它是一门精细的手艺活,技艺复杂,操作难度大,非常考验匠人的心性、眼力和分寸。”耿海胜介绍,锔艺早在唐代就有记载,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对每一件到手的器物,耿海胜都认真审视、反复琢磨,根据其形状、图案、裂纹等,“个性化”设计修补思路。“一件需要修复的物件拿在手里,该采用什么修法,是锔还是缮的方式,如何让器物在修补后更好看,更具有艺术气息,都要经过仔细考量后才能动手。”耿海胜说。
在耿海胜的工作间,墙上贴着“锔艺心生”“再铸灵魂”的标语,他告诉记者,锔艺的关键在于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等环节,每一件瓷器都有其独特的故事,通过修补,让它们重获新生,再次绽放艺术魅力。
传统锔艺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对民间碗缸盆等生活用品的修复,叫“常活儿”或“粗活儿”;一种是给达官贵人修复文玩和观赏瓷器,叫“秀活儿”。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如今,锔碗缸盆一类的“常活儿”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的是修补文玩一类的“秀活儿”。
作为传统锔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多年耕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近年来,他将锔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徒弟遍及全国乃至世界。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新兴技术冲击,传统锔艺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如今的传统锔艺只有手艺而缺乏产品,很难进入主流视野,年轻人也大多不愿意从事这种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磨炼的技艺。”说着,耿海胜为记者展示自己设计并制作的葫芦茶台、葫芦茶杯,采用钣金锻铜、锻刻等工艺,希望通过制作产品的方式将传统锔艺推广得更远。
锔艺不仅是一种技艺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延续。耿海胜表示,期待有更多人能够关注这项技艺,一起为它的传承和发展而努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大伟 陈思雨/文 杨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