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大风降雪过后的威海,寒气逼人。
在寒潮到来前,承担1亿多平方米供热任务的威海热电集团已提前蓄热,为应对持续的严寒天气备足“弹药”,各小区的“供热管家”加班加点,忙着为用户解决供暖问题。
市区公司运行中的热网泵。
18台锅炉“火力全开”
11月30日,威海热电集团锅炉房里,设备铆足劲运转着。威海热电集团宣传总监张华才介绍,目前,集团已启动18台锅炉、15台机组;承担近2000万平方米热源供应的华能威海发电厂,也开足马力足量供应,其余备用锅炉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随时启用。
威海热电集团市区公司副总经理车福顺介绍,为确保热源供应,市区公司运行岗位24小时在岗,采取AB岗设置,一旦出现人员不足情况,其他人员第一时间顶上,确保热源供应安全可靠。
走进威海热电集团智慧供热调度中心,只见控制屏幕上,各小区温度热力图、换热站运行状态、热源厂供热数据、天气预报等信息不停“跳转”,实时反映供热运行情况。这里的工作人员紧盯大屏幕上的运行数据,认真调整着各供热站的运行参数……
市区公司集控室监测锅炉和发电机组运行情况。
“当前一级网供水温度在53℃以上,系统运行正常,我们将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整。”威海热电集团高区供热公司总经理助理李英指着电子屏幕介绍,智慧供热调度中心可以对各供热泵房的供回水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时监测,并根据气象预报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进行供热系统动态调整,保证居民家的供热效果。
“供热期间,我们实行‘供热日碰头周调度例会’机制,加强供热调度管理,做到‘快落实、快处置、快反馈’,实现供热工作‘日事日结’。”威海热电集团经开区供热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华峰介绍。
跑赢“寒流”的还有煤炭供应。“昨晚刚卸完一船煤,煤仓已经堆满了。”威海热电集团燃料供应部负责人表示,“目前煤炭供应正常,可满足40天以上的供热用热需要。”
一天至少巡检设备12次
当日10时,两名巡检员穿好工装准备外出巡检。为应对寒潮天气,威海热电集团参照往年供热运行丰富经验,提前做好运行设备各项防寒防冻工作。
“一台燃煤锅炉几十米高,爬上爬下完成一次巡检至少要花1小时,每过两小时就要巡检一次。”一名巡检员说,为保障锅炉设备正常运转,这项工作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中断。“今天只是风大,气温还不算太低,如果遇上太冷的天,出去10分钟就冻透了。”
高区供热公司供热服务科工作人员利用漏水探测仪进行漏水检查。
在发电机组旁,也有两名巡检员拿着设备对机器“望闻问切”。虽然这里的巡检工作在室内,但工序更为繁琐,需对每个螺丝接口处进行排查,防止异常现象发生。
“目前,集团全员均已进入24小时保障供暖状态,按照集团巡回检查的规定,各专业班组每天每班巡视次数不能低于4次,一天至少巡检设备12次,在极端恶劣天气时,还需提高巡回检查次数。”张华才表示。
“已经习惯了冬季供暖的‘快节奏’”。张华才说,正是有了前期安全生产工作按部就班、保质保量地进行,才有了现在的有条不紊。“寒潮天气的供暖工作就像是答卷里的‘加试题’,我们已做好准备。”
近500名“供暖管家”守护全城温暖
“家中暖气片还没热,只有老人在家,请过来看一下。”当日7时40分,还没来得及吃早饭的“供暖管家”杜志强接到一条用户信息,他抓起工具箱,骑上电动车就往这个用户家赶。
作为新都一区的“供暖管家”,自9月份开始,杜志强就“扎根”在这个片区,着手供暖季准备工作。正式供暖后,他更是从早到晚几乎吃住全在这里,随时准备解决用户反映的问题和需求。
戴上鞋套,自报家门,出示工牌,一套标准入户服务流程后,杜志强开始检查用户家的暖气片。“这阵子比较暖和,一直也没留意,这不下雪了一摸暖气片还不热,这才想起来联系你们。”居民赵女士说。
杜志强很快找出暖气片不热的“病因”——暖气管道里的暖气微循环不畅,他用了不到10分钟就将其搞定。随后,他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详细讲解注意事项后顺手带走赵女士家中的生活垃圾离开。刚下楼,杜志强又接到新的用户求助电话,他骑上电动车火速赶往。
杜志强有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门牌号、电话号码、问题诉求。有些用户白天要上班,只有晚上在家才能入户,因此他几乎就靠在供热站。“越到晚上越忙,因为很多用户下班回来家里才有人。”
市区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脱硫塔搅拌器检修。
杜志强这样的“供暖管家”,威海热电集团共有近500名,他们每人负责12—15万平方米居民的供热服务保障工作,每天步行在3万步以上。翻开“供暖管家”们的手机,每个都是一长串来电记录,信息几乎刷不到头,内容包括查找漏点、入户检修、走访重点用户等。虽然他们面对的问题繁杂琐碎,但他们的目标却出奇得一致:让百姓满意,守护全城温暖。(杨彩明 高阳 赵刚/文 刘志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