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劳动”一词在文登区频繁“刷屏”:文登区姜红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威海市仅有2人获此殊荣;于金汕、王军、于海游、李合广4人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隋海明、蒋虹君2人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培植尊重劳动者、崇尚工匠精神的丰沃土壤,让人才“活水”竞相奔涌。近年来,文登区围绕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友创新创业行动以及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在政策扶持、提升素质、温馨服务上下功夫,打造“暖心工惠”品牌,助推文登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180余家“创新梦工厂”,为职工搭建成长舞台
12月1日,走进文登奥文电机有限公司于永幸创新工作室,于永幸正跟两名徒弟讨论台达变频器配线图,台达变频器的应用对公司的技术改造至关重要。
文登区总工会以劳模和工匠为带头人,大力开展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打造出一批“创新梦工厂”。于永幸创新工作室就是其中的代表。“工作室集合公司各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多年来参与不少项目攻关,也有了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于永幸直言,“创新工作室是一线职工成长成才的舞台。”
在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过程中,文登区按照《威海市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要求,对创建工作进行明确规范,并建立考核机制进行督导。同时,对参与创建企业给予部分经费支持,并在荣誉评选中给予适当倾斜,激励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创建工作中。
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参与创建的单位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工作室类型也由最初单一的技术创新类发展成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多种类型,突破了评选数量限制、行业限制、规模限制,达到“全面开花”的效果,成为全市典型。截至目前,文登区已打造184家市级创新工作室、187家区级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文登区越来越多“工人创客”在“创新梦工厂”脱颖而出。文登区总工会每年举行职工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仅2022年,排在文登区前10名的职工创新成果就为企业创造效益近亿元。
文登区还鼓励产业工人立足岗位提升技能。今年以来,文登区总工会组织开展20余个工种技能大赛活动,同时结合镇区产业发展特色,开展“一镇一品”劳动竞赛。文登区侯家镇在全力打造“花饽饽小镇”的思路引领下,今年举办了“一镇一品”首届花饽饽职业技能大赛,吸引镇上7家企业、35名职工参加。“通过此次大赛,搭建了多元化技能展示平台,增强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本领,带动乡村振兴。”侯家镇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文登区还持续深化职工思想引领,依托职工之家、职工书屋、职工活动室等服务载体,组织文登区职工书法绘画摄影展、职工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职工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擦亮“暖心工惠”品牌,当好职工“娘家人”
近年来,文登区总工会将职工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关注职工切身利益、解决实际困难、提升技能素质,擦亮“暖心工惠”服务品牌。
眼下,在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文登区金园社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不少市政工人忙完后来到这里暖和休息。
今年,文登区总工会在建成28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站点覆盖面,新建完成4处服务站点。
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配备有多功能充电及手机充电、微波炉加热、应急药箱、图书阅览等,为市政工人、环卫工人、送餐员、出租车司机等一线劳动者及广大市民提供了集学习、交流、服务、休息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共享空间。
为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业致富,文登区还依托工友创业园建立工友创业导师队伍,培育农村产业工人解决农民就业。“真是没想到,我们庄户人也能成为‘上班族’。”文登区米山镇西铺头村孙光亮夫妇在村北边的西铺头休闲生态园里上班,加上土地年租金,一年净收入有7万多元。
西铺头休闲生态园是威海市级工友创业园,流转了周边6个村的土地,打造综合性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带动1200余农户实现了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
近年来,文登区培育工友创业园44家、农民工之星25人,其中省级工友创业园3家、省级农民工之星3人;市级工友创业园37家、市级农民工之星11人;区级工友创业园14家、区级农民工之星15人。
“我们指导工友创业园面向农民工、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或创业。”文登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文登区依托工友创业园开展培训25次,培训730余人。
文登区还出台了《威海市文登区总工会工友创业联盟工作办法》,区级及以上工友创业园作为联盟成员,整合创业园资源,依托工友创业联盟广泛开展活动,促进工友创业园协同发展。
汇聚多方资源,促进职工就业创业。今年,文登区总工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线上联合文登区人社局在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举办“文登区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并依托“齐鲁工会”就业服务平台、“职等你来”微信公众平台,为238家用工单位发布岗位招聘信息1000余个。线下联合文登区人社局举办3场招聘会,还依托龙山街道办“跨域联建党建集市”,开展“情系职工·春风送岗”招聘活动,为有需求的企业招工6000余人。
“一站式”服务,撑起职工维权“保护伞”
12月3日,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文登区总工会工作人员来到市民文化中心,为来往群众发放民法典等有关普法资料。
今年以来,文登区总工会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工作,深入文登区50多家企业,着重对新修订的《工会法》《民法典》《中国工会章程》《山东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对部分企业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等进行“法治体检”。同时,依托“齐鲁工惠”App开展2023“工会每周说法”有奖答题活动,普及与职工相关的法律知识。目前,已开展59期,参与职工2万余人次。
为有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文登区总工会建立职工法律服务中心,下设法律咨询窗口、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工作站、劳动争议仲裁庭四个服务“窗口”。围绕职工法律服务,在内部,打造从源头到末端依次递进的闭环服务体系;在外部,实现与仲裁、法院、司法的有机衔接,联动推进,实现职工法律服务新模式。
“职工可以登录‘文登工会在线’微信公众号,点击‘法律咨询’板块,律师实时在线解答职工法律咨询,也可选择每周二、周四上午到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大厅,有专业律师坐班,现场解答职工法律问题。”文登区总工会副主席宋建新介绍。
为做好困难职工群体保障,文登区总工会结合走访活动为困难职工送温暖,帮助解决职工因患病、残疾、子女上学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截至10月底,文登区累计为困难职工发放专项帮扶资金17万余元。
文登区总工会还扎实开展“惠工保”工作,为359名职工办理住院医疗理赔,理赔金额达67万元;为577名职工办理住院津贴理赔,理赔金额33万元,累计发放专项帮扶资金17万余元。
■新闻延伸
打出“组合拳” 培育产业“新工匠”
1.9万名高技能人才赋能文登“智造”
12月1日,在文登区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首席技师王军正和团队研究轮装制动盘螺栓自动拧紧设备研发应用项目。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王军先后完成公司20多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当下,王军工作室的智能化技术已应用在机械加工、打磨及焊接、设备改造和再制造等七大细分领域,使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可以提供一流的自动化、智能化“交钥匙”集成服务的服务商。
像王军这样的高层次产业工人在文登区层出不穷。近年来,文登区紧紧围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求,积极作为,创新突破,1.9万名高技能人才赋能文登“智造”,推动产改工作走深走实。文登区以政策激励为引领,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列入文登区工作要点,先后出台《文登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建立校地合作机制促进校地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登产业领军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产改发展相关文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运行机制。
文登区出台《文登区人才编制“蓄水池”助力工业振兴管理办法》,探索“带编入企”制度,专项用于文登区重点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具有全日制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或大学本科优秀毕业生等急需紧缺青年人才,解决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出台《关于深化提升文登英才计划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文登籍学子“雁归计划”,推出“引才券”等系列激励政策,建立人才“蓄水池”。
为推荐先模人物向基层、向一线倾斜,文登区广泛开展“文登名师”“文登工匠”评选活动,越来越多的工匠、名师成为文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技能人才的领头雁。文登区总工会还积极打造张富贵事迹陈列馆、口子里村参源馆、花饽饽文创基地等3处体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成果,引导广大职工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方面,文登区出台职工技能提升奖励政策,立足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大力实施金蓝领、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训项目,指导企业自主评价技能人才7500多人,发放技能等级认定证书6800余人,打造出一支懂技术、会创新、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凌玉 通讯员 张斌 侯芳 邱兵 于尧/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