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2—2023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案例》入编名单,全国共评选出区县级案例16个、中小学案例19个,其中环翠区《构建“数据E+”智慧评价新模式 驱动教育优质发展》成功入选,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基于区域教学评价改革实施需求,2021年初,环翠区开启数字化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实验,融合威海市智慧教育云平台、AI智课分析系统、数字化教研及‘乐学环翠’平台,基于区对校过程性评价、校对师发展性评价、师对生多元化评价三个场景开展实践。”环翠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数据+AI,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
张晓(化名)是一名一年级新生,刚到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时,面对陌生的新环境,她内向、很少说话。然而,学校课堂的活跃氛围和多元评价方式很快就把她的热情调动起来了,踊跃地举手发言,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张晓变得积极、自信。

下课时,四年级学生刘梓淇经常和同学们围在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前,看他们在学习、生活、健身等方面的得分情况。“看到自己每天都有加分,我特别高兴,也很有动力,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刘梓淇说。
正如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所提到的那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环翠区积极探索构建线上数字可视化学生评价模式,完善学生多元化成长标准,通过数据跟踪、在线记录、电子评价、AI反馈等技术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目前,数字化评价在环翠区学校已经开展普遍应用,灵活实时的评价数据采集和汇集展示,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数字化教研,培育新时代“大国良师”
“线上+线下集体备课,打破了时空限制。”“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大资源库的同时,也优化了我们老师的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威海市第二实验小学,老师们纷纷点赞学校的数字化教研平台。

在学校,不论是用手机,还是电脑,老师们随时可以登陆教研数字化管理平台,打开自己所在教研组的教案,进行学习和评价。“在主备人发起备课之后,我们全组的老师针对这一节课出现的问题进行评论和批注,让每一节课都变得高效、有质量。”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于淋说。
通过完善“大数据管理平台项目”等基础建设,环翠区不少学校都建成AI课堂分析系统、大数据检测平台和数字化教研平台,推进对教师课堂实施、教学绩效情况的评价改革,构建面向过程、基于数据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新模式,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技术赋能,打造全方位智慧课堂
大数据,让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关注他们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在威海市北竹岛小学的教研会上,老师们围在屏幕前观看课堂录像以及学生参与度、教学行为时序、教学行为分布等大数据分析,通过观察课堂参与度曲线变化,结合教学实录、评价量规和教师经验,综合分析,进行课堂诊断改进。

北竹岛小学还借助AI智课云平台,进行大量课例分析,逐渐形成高效课堂实施的路径和策略,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有了智课云平台,教学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我们不仅能了解整体学情,还能点对点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北竹岛小学教师连娇玥说,大数据分析诊断学情后,老师可以清晰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依托威海市智慧教育云平台,环翠区按学期建立中小学教学、教育科研、师资培训、信息化、艺体教育五大线上管理评价空间,及时跟踪学校、教研组层面的业务管理与教学实施情况,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推动学校育人和评价方式深度变革,引领区域教育生态不断完善。(来源:最威海是环翠)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董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