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丨打造乡村共富“崮山样板”

2023-12-19 编辑: 徐栋波

  “无花果全链条”模式将无花果产业链延伸到最长,乡村民宿擦亮美丽崮山新时代内涵,64位“土专家”“田秀才”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特色小镇·魅力崮山”实现新跨越……

  今年以来,经开区崮山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把乡村振兴大戏唱出了气势,唱出了成效。

  聚焦产业振兴
  着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小小的无花果,能为果农带来多少收益?在崮山镇,答案是种1亩无花果带来12万元收入。无花果是我市特色农产品,无花果种植是崮山镇的特色产业。无花果好吃,却因为卖果难、无好价等原因曾让崮山的果农“望果兴叹”。

  闷头种果不行,得先摸清市场需求。崮山镇政府组织成立无花果工作专班,请专家、搞培育,建基地、强链条,建立了17个无花果“春早秋延”大棚,将无花果春果上市时间提前到6月中旬、秋果延迟到11月中旬,又培育了早熟、中熟、中晚熟、晚熟等类型无花果,通过错峰上市,实现“春果更早上市、秋果卖得更久”的果农理想。

  今年,崮山镇还在无花果一产全链条发展上进行探索,依托深圳百果园、家家悦集团,带动无花果走出威海,卖到北京、上海等8个市的1402家百果园门店和300多家家家悦门店,有些早熟果甚至卖到23元一斤,“身价”显著提高,亩均效益最高可达12万元。眼下,崮山镇无花果种植面积逾6000亩,年产无花果6000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只有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今年,崮山镇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农村才能聚人气、留人才、富口袋、兴文化,构建了“种苗崮山”“无花果全链条”“千人千播”“文旅融合”“自强六法”等共富模式。

  聚焦组织振兴
  着力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好不好。

  崮山镇北虎口村地处水源保护地,由于过去缺乏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比较落后。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邹平上任后,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处理“旧账”,盘活闲置房屋,为村集体增加了20余万元收入,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合作社。

  紧盯农民需求,邹平又把目光放在农资服务上,在村里建立了农资超市,农药、化肥、果箱、果袋等农资产品应有尽有,物美价廉,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

  为让村民受益、村集体收入增加、减少农资超市运营成本,邹平带领村“两委”包揽了农资超市修葺、销售、跑腿、送货等事务,最大限度降低了租金和人工成本。如今,农资超市已成为北虎口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25万多元收益。

  崮山镇始终坚持干部队伍选优配强,全镇干部学历平均上升5.28个百分点,年龄反而下降7.7岁;每年定期组织举办农村干部实训课堂12期、“头雁领航、擂台比武”4期,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为促进全镇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崮山镇将村党组织划分为“示范”“创优”“强基”3种类型,分类精准发力,推动晋位提升,以种苗产业为依托,积极探索“跨村联建”新模式,邵家庄、中村、岭西等5个村成立联合党委,实现组织联合、产业整合、资源聚合、治理融合,形成“一村有需,联村支援”的联建格局。

  聚焦生态振兴
  着力塑造美丽乡村新面貌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崮山镇南虎口村东临崮山水库,村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2018年,南虎口村启动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小村落摇身变成“桃花源”;2020年,南虎口村盘活闲置民房打造乡村民宿休闲旅游综合体,南虎口民宿在还原胶东特色民居的同时,进行了现代化的内部装修,既保留了农家生活的烟火气息又兼备了现代城市生活的便利整洁。今年“五一”期间,南虎口民宿跟着威海旅游热又火了一把。

  崮山镇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持续放大生态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点绿成金”带动小镇发展。近年来,崮山镇投资1200余万元对五渚河崮山河段、崮山水库进行绿化整治,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巩固提升。农村“七改”工程稳步推进,完成4342户改厕、2701户清洁能源供暖,硬化19个村7.4万平方米道路,改造13个村生活污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美丽乡村6个,创建精致农家示范户2080户。

  崮山镇高标推进精致工程,辖区滨海大道景观提升、五渚河绿化整治、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基础设施提升等工程顺利完工;镇域内总长11.12公里的七条路网建设完成;三滩、渠崖、爱于棚户区和皂埠南庄完成改造;三滩五渚河城市居住群已然形成,五渚河公园、山体公园等对外开放使用。

  聚焦人才和文化振兴
  着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文化塑形铸魂。在崮山镇,64位“土专家”“田秀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服务1000多名无花果、甘薯种植户,夯实一产种植基础。

  非农业专业出身,种起地瓜却头头是道,“种苗崮山”党建联盟育苗基地“掌舵人”——邵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邵天成被人亲切地称为“地瓜书记”。他与地瓜打交道6年,靠着不起眼的地瓜,硬是把邵家庄村从一个负债40多万元的后进村变成年集体经济总收入120多万元的先进村,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村。

  眼下,在“种苗崮山”党建联盟育苗基地里,大家正忙着给地瓜去泥、分拣、装箱,一派繁忙景象。在邵天成指导下,“种苗崮山”党建联盟育苗基地共培育了6个品种,规划建设了21个大棚,已投入使用11个大棚。大棚全部达产后,年可生产脱毒甘薯种苗2500万株,蔬菜、草莓等其他种苗200万株,预计年产值800万元以上,带动邵家庄和周边村平均增收20万元。小小的种苗托起崮山镇农民增收的希望,成了致富的“黄金苗”。

  今年,崮山镇构建“业内专家+土专家”模式,依托经开区精致农业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和威海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世界无花果协会主席马会勤、“泰山领军学者”孙蕾等40余名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把脉支招;64位“土专家”“田秀才”成立崮山镇农业技术小分队,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崮山镇多元搭建文化阵地,建成1处乡村书房(镇图书馆),2处基层服务点,与威海市图书馆通借通还,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各类藏书5.4余万册,完善所有村居文化大院、活动室等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河东村篮子灯舞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建文化惠民品牌,组建20余支文艺队伍,每年开展“送戏下乡”、纳凉晚会、百姓宣讲、村BA等群众性文体品牌活动1000余场次,每年开办“新农村新生活”培训班、家风建设等主题活动近百场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