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威海市中心医院公众号又发布一则北京专家要来医院坐诊的消息。4个多月来,市中心医院每周邀请3至5名不同专业的北京专家来院坐诊、查房、手术,以解决群众就医的“急难愁盼”。
结对子、专家倾力帮扶、学科携手建设……今年以来,市中心医院陆续开展一系列协作工作,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引进来
攀亲“国家队”,家门口看名医成常态
因患多发性硬化疾病3年多,视力已下降,长期用激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萌发“去北京找专家”的念头。日前,这名患者在得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周衡坐诊市中心医院后第一时间预约,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而诊查费仅花了几十元。对比去北京就诊要花的路费、食宿费、误工费等,这名患者家属激动地说:“在家门口看北京专家,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周衡(中)在市中心医院查看患者病情资料。
“对百姓来说,一些疑难罕见病不用老往大城市医院跑了。”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张洪胜表示,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
“对百姓来说,一些疑难罕见病不用老往大城市医院跑了。”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张洪胜表示,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
从今年7月15日开始,市中心医院与北京名院专家团展开合作,成为北京名院专家团定点诊疗医院。32家北京知名医院权威专家轮流到市中心医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帮扶与指导,主要参与坐诊、教学查房、手术教学、理论授课、疑难病例分析、多学科讨论等工作。专家团成员由来自北京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骨干组成,涵盖内科、外科、妇产、儿科、中医、肿瘤、五官等专业、学科,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医疗专家优质的诊疗服务。
随着双方对接日渐深入,全院各科室的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医护人员从北京专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以提升自己。
和北京专家参与了一场病例讨论后,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岳祥海,见识了北京专家对疑难罕见病定位、定性诊断的临床诊疗思维,弄清了多种疑难罕见病治疗的新进展,提升了自身的诊疗水平。
专家间隔一段时间才来一次,后续治疗会不会不连贯?对此,张洪胜说,只要患者有需求,医院都会及时联系专家,做好后续跟踪、复诊,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

市中心医院加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刘高利(团队)工作站揭牌。
此外,医院还通过建立青医名医工作站、加盟青医附院医疗集团等形式,将专家请进来,指导专科业务能力提升,确保医疗治疗不断提升。加深与北京协和医院、青医附院远程会诊合作,在上级医院远程指导下及时解决疑难复杂疾病,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此外,医院还通过建立青医名医工作站、加盟青医附院医疗集团等形式,将专家请进来,指导专科业务能力提升,确保医疗治疗不断提升。加深与北京协和医院、青医附院远程会诊合作,在上级医院远程指导下及时解决疑难复杂疾病,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沉下去
巡诊“零距离”,一年实现229个村2次巡诊
9月12日,威海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孙春林、肾内科副护士长刘海涛和同事们又出发了,这次下村巡诊的目的地是小观镇小观村。
“农村高血压和糖尿病慢性病患者居多,降压降糖药品是必备的。”刘海涛一边核对药品一边说,除了一些常备药,有时候还会根据村民提前提出的特殊需求,带上一些适合的药品。
一张木桌,一台血压仪,一个听诊器外加一本记录簿,不需要召集,村民们纷纷围上前来。“知道你们今天要来,一直在这里等着。”
缠上袖带,闭紧打气,持续减压,刘海涛动作迅速而麻利。下村巡诊的工作看似琐碎,问诊、查体、一对一健康咨询,耐心解答村民疾病预防、诊治、愈后及用药指导等问题,并针对检查发现的健康问题为村民提供详细的治疗意见。但在孙春林看来,下村巡诊是一件“平凡而伟大”的事,尤其是在基层能普及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手法,让中医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多作用。“看病治人是医生的天职,医生下乡总比病人奔波好,学有所用,心里才踏实。”

市中心医院组织开展“医疗专家下村巡诊活动”。
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更好地服务农村百姓,根据市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市中心医院组织开展了“医疗专家下村巡诊活动”,一年内对3个办事处(斥山街道办事处、黄岚办事处、龙山办事处)、5个乡镇(小观镇、草庙子镇、蔄山镇、初村镇、汪疃镇)的229个村分别进行2次巡诊,将惠民举措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为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更好地服务农村百姓,根据市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市中心医院组织开展了“医疗专家下村巡诊活动”,一年内对3个办事处(斥山街道办事处、黄岚办事处、龙山办事处)、5个乡镇(小观镇、草庙子镇、蔄山镇、初村镇、汪疃镇)的229个村分别进行2次巡诊,将惠民举措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沉”到一线的还有药物。下村巡诊期间,市中心医院免费为百姓测血压、测血糖,发放常用的降压、降糖药物,发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让百姓对自身的健康问题做到早认识、早预防,规范管理。
一年来,围绕“真行动 解民忧 促提升”主题,市中心医院共开展下乡巡诊、义诊等活动510次,13000多人受益。此外,院内还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助老助残服务站等便民利民设施,进一步优化各项服务流程,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
市中心医院健康服务科科长迟静表示,后续工作中,还将丰富活动实施的方法与途径,与下乡对口支援等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医院专家骨干作用,把健康送到群众身边。
强起来
下派专家,助力基层医疗体系“强筋健骨”
11月1日17时,虽已快到下班时间,小观镇卫生院门诊仍有不少患者。
年近八旬的王女士是高血压患者,每月都要在这里开药。聊起如今的小观镇卫生院,她赞不绝口:“有大医院专家给看病,大大方便了咱们老百姓。”
王女士所说的大医院专家,指的是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薛亚梅。6月份以来,作为市中心医院派遣医疗专家一员,她上班的地点改在了小观镇卫生院。
下派专家不仅经验丰富,遇有重病或疑难杂症,还帮患者联系上级医院转诊,提高了当地群众在本地就医的比例。
开设专家门诊,教学查房,安排手术,与当地医生就疑难与危重病例进行讨论……来到小观镇卫生院的5个月以来,薛亚梅在她的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安排。她说:“提升医疗水平不能一蹴而就,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员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多任务要去一项一项推进。”
如今,派出业务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开展诊疗服务、授课、义诊等工作,已成为市中心医院医疗人才、资源“再下沉”的常规动作。今年,市中心医院相继派驻5名医护人员“下沉”到小观、文登营、葛家等乡镇卫生院,帮助基层卫生院提高临床诊疗技术,带动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市中心医院2号楼3楼布局了区域心电网络中心,这里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市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约90个心电会诊申请。收到的申请,由当天的阅图医生负责判读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传的心电图,完成后,再将心电诊断报告回传到各医疗单位。

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市中心医院大大提升了对急危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急救能力。
依托区域心电网络,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市中心医院能第一时间判定急性胸痛,为患者畅通“绿色通道”,提升对急危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急救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市中心医院还牵头成立了威海市胸痛中心医院联盟,进一步带动提升了区域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救治,带动基层卫生机构参与到胸痛救治工作中,打通胸痛救治的“起始一公里”,进一步规范威海地区急性胸痛诊治流程。
依托区域心电网络,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市中心医院能第一时间判定急性胸痛,为患者畅通“绿色通道”,提升对急危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急救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市中心医院还牵头成立了威海市胸痛中心医院联盟,进一步带动提升了区域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救治,带动基层卫生机构参与到胸痛救治工作中,打通胸痛救治的“起始一公里”,进一步规范威海地区急性胸痛诊治流程。
如今,一项项协作举措正在推动基层医疗资源发挥长效作用,更多的下派工作正在谋划中。“让基层的老百姓就医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我们这家‘家门口’医院,真正将基层医改落到实处。”张洪胜说。(杨彩明 王倩/文 杨正/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