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云凯,男,1951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威海人,曾任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调解员。
百姓口中的“和事老哥儿”
诉讼案件是社会治理的“晴雨表”,许多形成诉讼的矛盾纠纷往往是由一些“小苗头”引发的。如果能实现“纠纷从哪里来,调解回哪里去”,既能极大降低群众的诉讼成本,也能有效提高诉源治理的社会化水平,而调解员就是掐灭“小苗头”的灭火员。“调解就是用真心换真心,要俯下身子,和群众拉近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他们对调解人员的戒备防御心理、对调解工作的抵触心理,让他们将自己的顾虑、想法等拿出来讨论,调解工作也能事半功倍。”于云凯说。
2022年春节上班第二天的一大早,田村法庭就接到所在街道办事处的“求助”电话,称古寨社区两户居民因家中漏水问题产生纠纷长达半年之久,期间不断向市长热线投诉,社区多次调处无果,希望法庭能出面调解,田村法庭立即安排于云凯前往社区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解。
经了解,发生漏水的楼房共有两层,住在二楼的三户居民家中都存在屋顶漏水问题,所以三家商量着准备一起铺设防水层,后西户因故放弃铺设,另外两户铺设防水层后楼面变高,水就顺势都流到了西户屋顶。由于该层楼的外接水管位于中间户,而在铺设防水层时中间户没有留防水渠道,所以西户居民认为是中间户的责任,导致自己家中漏水。
由于案情较为复杂,双方当事人争执不下,于云凯立即理清其中的缘由、法律关系,并通过释法明理,逐一对这三户居民进行沟通协商。为此,于云凯楼上楼下的不知道折腾了多少趟。
“于大哥是个办事公道、不怕麻烦的正直人,老百姓烦心事、揪心事无论是周末节假日还是恶劣天气,老哥儿都没有二话。”百姓这样评价他。“每次看到于老哥来回跑着给我们调解纠纷就非常感动,我们也就愿意听他的‘远亲不如近邻’,也愿意‘化干戈为玉帛’。”当事人说。
矛盾纠纷的“泄气阀儿”
调解有时候是语言的艺术,于云凯懂得“法言法语”和“地瓜萝卜话”之间的平衡。他说:“调解纠纷要依法有据,但不能一味地用法言法语,这不仅不能达到息诉止争的效果,有可能帮不了百姓还添了堵。有时候要说点儿‘土话’,让老百姓知道咱和他一样,不是高高在上,是真为他想。”所以,针对每个案件他都有不同的调解方法。
“我帮助过离婚的夫妻握手言和、解决过公司之间的经济纠纷。我倾听他们的故事,从第三方的角度中立地为他们提出意见或建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次看到他们最终意见达成一致,握手言和,就有说不出的开心。”于云凯说。
有时原告将被告起诉到法院只是为了“斗气”,这类案件双方往往情绪激动,于云凯总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平衡双方的心态入手,安抚平复双方情绪,缓和双方的关系,促使当事人冷静地思考问题,妥善地解决双方矛盾。有些当事人碍于面子,当着另一方当事人的面百般逞强,而转身之后就有悔意,调解工作也随之出现转机。调解工作做得多了,有时对当事人内心的活动也了如指掌,了解到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以后,能够抓准调解的时机和突破口,调解工作便能得到有效开展。
“老于不仅有一双‘法眼’,还有一双慧眼,这是有效掌握当事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动,让调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一步。”同事小丛佩服地说。对于同事们的“追捧”,于云凯却谦虚地说“无他唯手熟尔”。真诚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于云凯那份满足感是来源于心底的,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爱意。
履职尽责的“较真儿人”
于云凯做调解工作,既讲真情,又讲道理,更要讲“法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儿、闹心事儿,在担任调解员期间,他认真地钻研遇到的各类案件的法律规定,广泛阅读各类法学书籍,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大量的法律书籍,里面有很多的折页和记号,对于不明白的法律问题他虚心向专业的法官请教,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学素养,提升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以法服人,那不就辜负大家的信任了吗?我必须把法律学懂吃透,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担任调解员期间,于云凯始终坚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公正处理每一起纠纷。
同时,他不服老,不断学习自动化办公系统,依托法院在线调解平台,利用电话、微信、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调解,实现线上咨询、登记、调处、结案一网通调,切实做到群众少跑腿,调解纠纷快速有效。
真诚地帮助他人,不求回报,那份幸福感是来源于心底的,用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爱意,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和阳光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