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集思广益献良策 凝心聚力促发展——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建言资政成果选登

2024-01-12 编辑: 宋倩

      

      连日来,参加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认真履行职责,在前期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堵点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建言资政,充分彰显了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勇于担当的时代风采。

      市政协常委 王辉:

      关爱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

      弘扬良好家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正确看待爱情、婚姻、责任。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妇女儿童委员会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培养一支懂教育、懂孩子、懂家庭的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引导网格员、基层妇联执委对单亲家庭给予更多关注,对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落实主体责任。各级教育部门对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选派有爱心、有心理学基础的教师,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强化专业支持。加强对婚姻家庭辅导和心理咨询、心理疾病诊治的投入和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心理疾病,让更多有心理疾病的人得到专业帮助和指导。

      凝聚社会合力。2023年以来,市妇联联合市民政局开展婚姻辅导,4811对想离婚的夫妻中成功劝和2619对,建议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类似工作中来,让一些家庭避免分崩离析,让一些孩子避免成为单亲孩子。同时,许多单亲家庭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也没有充足的时间照顾孩子,需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市政协常委 汤正鹏: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顶层设计先行,加强规划引领。结合国家层面人工智能相关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人工智能专项发展规划,明确我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定位、目标及阶段性方案,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传统制造业变革的主要切入点。

      立足产业转型,强化支持保障。充分发挥我市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新联盟作用,支持更多企业实现“智改数转”;支持打造更多省级、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以一小串带动一大片,充分释放集聚效能。

      聚焦人才引育,迸发人才动能。加大与驻威高校、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力度,培育孵化更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留威就业创业;成立专项小组,协助需求企业发掘和遴选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来威就业,配套制定专项人才补贴政策,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和留存度。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基础。硬件方面,继续加大光纤、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及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建设投入;软件方面,支持打造更多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企业级平台场景。

      秉持开放态度,拓展外部合作。强化与外部省市、科技领军型企业的战略合作,组织协调我市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积极承办或协办各类人工智能行业峰会、学术会议和培训活动,搭建我市企业与外部技术供应商、服务商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桥梁。

      市政协委员 孟东晓:

      推动绿色金融创新突破大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统筹谋划。研究制定全市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加强与国内外绿色金融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凸显海洋发展特色,系统性推进试验区建设和绿色金融发展。

      健全绿色金融激励政策。借鉴浙江湖州等地先进经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专门激励政策,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绿色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推动金融资源扩大绿色领域配置范围。

      加强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加强绿色金融国家和行业标准的推广应用,研究制定符合威海实际、更具操作性的绿色投融资主体认定办法。在绿色建筑、小微企业、涉农、个人消费等领域,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业务界定标准。

      打造绿色金融智能服务平台。依托“信财银保”融资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绿色金融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数字化发展水平。

      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以及基于碳排放权、海洋碳汇收益权等环境权益的新型融资服务。综合运用碳中和债券、转型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拓宽绿色直接融资渠道,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通过设立绿色金融特色专营机构、单列绿色信贷规模、优化内部考核机制等方式,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市政协委员 张可新:

      支持异地商会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畅通与异地商会沟通联系渠道。建立各级领导联系商会制度,定期通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认真听取商会的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打造异地商会招商引资服务平台。将异地商会招商引资纳入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异地商会招商引资信息共享机制。

      发挥异地商会政策宣传推介功能。全市规划的重大投资项目、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等,及时发放到异地商会。

      支持异地在威企业膨胀发展。积极帮助异地商会会员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异地商会牵头在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设立区中区、园中园,提供全面、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与本地企业相互配套、链式发展。

      出台异地商会服务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对参与我市经济发展贡献突出的商会、商会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商会成立专业化招商公司,享受相关扶持奖励政策。

      提升异地商会社会政治地位。邀请优秀异地商会会长或核心成员列席“两会”等重大会议,及参加我市重大节庆、重大经贸活动等,使异地商会政治上有待遇、社会上有礼遇。

      加强异地威海商会“联络站”和“工作站”的功能。扩大在异地的威海商会覆盖范围和规模,加强联络对接和宣传推介,增加威海城市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调动更多“老威海人”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市政协委员 叶全:

      打通城乡物流微循环解决农村“买难卖难”

      强化政府宏观统筹,把解决城乡双向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列入政府扩内需、促消费、加快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建立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深化农村社会化服务、完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的整体合力。

      建设同城交易平台,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网络平台服务商、物流配送企业,将现有分散的网络平台整合起来,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建设全市统一的线上交易平台。同时,简化交易环节,优化交易流程,助力同城电商发展。

      完善配送基础设施,按照“查漏补缺、形成体系”的原则,统筹乡镇客运站、邮政快递网点、电商服务站、供销基层社等资源,建设“一站多能、多网共用、统一管理、集中配送”的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支持快递企业与客运企业合作,通过客运车辆改造升级,实现客货物理隔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尽快形成重点片区、镇街、中心村相互衔接的物流体系。

      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抓住数字乡村发展机遇,加快线下线上融合发展,推进“农批、农超、农企、农校、农网”对接,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组织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产品生产企业、名牌农产品参加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展览展销会,助力威海农产品“全国行”。

      市政协委员 于涛:

      制度化规范农村基础设施运维

      明晰管护责任主体,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原则,探索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对服务特定人群、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收益类基础设施,鼓励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收益激活管护,实现良性循环。

      建立多元投入体系,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镇村盘活集体资产,推动形成政府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金融部门跟进、村级集体参股、村民筹资筹劳等结合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规范有序盘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回收资金用于设施管护,实现承包经营与设施管护有机结合。

      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出台农村公共设施管护办法,推动基础设施由建设为主转变为建设、管护齐头并进。同时探索建立管护质量评价、管护工作红黑名单和失信惩戒等工作机制,打造政府、第三方、群众等多方参与的信息监管一体化平台,督促管护主体落实好管护责任。

      探索新型管护模式,对管护技术要求高、个人无法承担专业技术要求的农村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行专业管护。管护要求不高的委托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业企业等进行管理,辅以综合性评审机制,对项目执行情况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委托管理公开、透明、规范、有效运行。

      市政协委员 游昌文:

      借助红色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培训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扩大品牌影响。以把刘公岛打造成“中华民族警醒之岛”为龙头,借助甲午战争130周年相关活动,深入挖掘、精心策划、广泛宣传,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树立威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

      强化配合联动,凝聚整体合力。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推进红色旅游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全市培训经济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培训机构准入细则等相关文件。建立红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把具有招引规模化培训潜力的部门和单位组织起来,大力宣传、积极推动,尽快凝聚人气,形成规模。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融合发展。统筹全市特色爱国主义资源,将现有研学线路、红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等贯通起来,按照项目化、市场化的要求一体化整合,满足不同培训群体多层次需求。联合专业合作商,将现有的精品旅游线路有机融合,形成食、宿、训、会等链式服务,以培训经济带动其他产业繁荣。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培训质量。围绕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路线设计、配套服务优化等方面系统谋划,科学制定发展计划。加强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研究,政府通过加强智库建设、提升研究项目资助力度等方式,引导更多学者深挖本地文化内涵。开展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文创大赛等设计活动,发现并引导更多专业创新型设计人才投身培训产业。

      市政协委员 王培亮:

      加快推进“人才库”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靶向思维”,按照细分领域需求,制定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人才支持专项。健全人才共享、成果互认机制,强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发展功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培养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人才队伍。

      拓展“成长空间”,完善优秀青年人才特殊晋升机制、承担重大任务“举荐制”等,让青年科研人员在重要岗位上施展本领。畅通青年人才职业发展及职称晋升通道,优化技能人才认定范围,建立各地市高技能人才互认机制。严格把控职业技能证书评价认定,支持重点企业、行业组织、院校自主开展评价。

      推行“人才绿卡”,满足留威人才生活所需。加快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聚集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合作共建青年发展友好城市协议的落实落地,营造大学生留威就业的良好氛围。打造以青烟威为核心的优势互补的山东半岛大学生职业圈,增强大学生留威就业的信心。

      培育“工匠精神”,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增设职业技能类专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企业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大学、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投入机制,推动技工院校享受到同等层次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等资金支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 刘凌玉/文 刘志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