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位于高区初村镇的广植田园综合体发展有限公司的菌菇生产大棚里,10万棒白灵菇菌包“果实”肥硕,菌香沁人心脾,工人们正抢抓时机采摘、装箱,一片繁忙景象。
“自2023年11月白灵菇上市以来,每天都订单爆满,客户最多一次性预订了10吨,至今年3月份,棚内所有菌棒将相继出菇上市。”广植农业经理张洁说。
近年来,在高区管委和初村镇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广植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农业科技赋能,开展种苗繁育等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现代设施农业,以先进的种植模式繁育食用菌白灵菇和有“绿色黄金”之称的山葵。目前,公司已建成蘑菇大棚36个、山葵大棚6个、草莓大棚8个以及蔬菜大棚6个,将打造葵、菇“研发—育种—育苗—种植—生产加工”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白灵菇被誉为食用菌中的上等珍品,深受市场青睐。自2018年决心发展珍稀食用菌种植项目后,广植农业一共实验6个产品,最终筛选出最优品种白灵菇。但白灵菇传统种植方法为覆土种植,存在受条件限制、产品规格等级较低、产量不高等各种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广植农业重点对传统种植模式进行技术攻关,将覆土种植转化为工厂化立体无土栽培,不仅能够达到节约土地、提高产量、优化品质的目的,而且还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人工及管理成本。
“通过自动化调节可将大棚温度控制在18℃左右,每天定时喷水,从而保证棚内达到白灵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这样的条件下,白灵菇20天左右就能生长成熟,且个大好看,色泽鲜白,平均每个白灵菇净重6到8两,亩产达3万斤。”张洁说。
目前,广植农业已实现了从菌种研发、菌包加工、种植模式到种植环节的管理控制,再到成品分类分拣、包装的全环节技术整合和局部技术重点突破,完善了白灵菇全产业链。投入使用的2座新建大棚共放置10万棒菌包,产值可达10万斤,预计营收500万元,同时带动20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现在正值农闲期,初村镇龙口庵村村民张美玉来到广植农业打零工。“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生产菌包、喷水、采摘、包装,一个月下来能收入3000多元。”正在忙碌的张美玉说。
除了白灵菇,广植农业今年还投资开展山葵种苗繁育项目,已繁育山葵幼苗40万株,处于幼苗生长阶段,预计明年成熟出售,产值将达500万元。“白灵菇和山葵的市场缺口都比较大,我们将结合产品特色优势及市场需求,与高校联合,引进初加工技术,进一步拓宽销售种类及渠道,实现培育、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张洁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谢菁 通讯员 孙德君/文 高区党政办公室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