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刚,男,1954年4月生,中共党员,退休教师。
退休不褪色 十年志愿献爱心
一日站在三尺讲台,终身践行师德风范。2014年,刘玉刚从学校退休,离开了最爱的教师岗位,便积极投身于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中。当时,临港区教体处推荐刘玉刚为区老年体协主席,主持临港区老年体协的筹建工作。基层乡镇老年人口众多,开展老年体协工作、让老年人强身健体十分有必要,可是咋把老年人发动起来搞体育事业?开展啥体育活动?这些问题让刚接手老年体协工作的刘玉刚犯了难。
“只要肯干,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着40年教育事业工作经验的刘玉刚身上有一股“拼劲儿”,对他来说,甭管啥硬任务,只要接到手里,就得完成。没资金、没人员、没有办公场所,更重要的是没有工作经验,一切从头开始……眼前的困难再多,也没吓倒刘玉刚。他牵头组建蔄山老年人门球队并号召周边老人、退休干部积极参加。没有资金,就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填补,没有教练员,就自己学习做教练员,在刘玉刚的有力推动下,山马刘村村委大院旁边建起了门球活动场,一支10余人的老年门球队应运而生,在临港区组织的老年门球比赛中连续四年荣获冠军。
一支门球队,不仅给10余位平均年龄66岁的老人家们带来了荣誉,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哪天晚上不在门球场打打门球就浑身难受,心情好了、身体好了干起农活倍儿有劲。”73岁的门球队员刘友志说。对于门球队员、山马刘村村民刘子燕来说,参加门球活动,不仅锻炼身体,更让她找到了归属感、幸福感。“我白天镇上摆摊,晚上就和‘老朋友’们打打球。有个什么邻里关系、婆媳关系的矛盾,在‘球前会’和大伙唠叨唠叨,心里就舒坦大半儿,现在家庭关系越来越和谐。”
志愿推动蔄山镇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只是刘玉刚热心志愿的一方面。退休后,刘玉刚主动加入二龙山社区志愿服务队、山马刘村志愿服务队等多个志愿服队,用行动彰显奉献精神。“村幸福食堂筹建阶段,曾经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刘玉刚听到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为村里送去200元,还从家里带了新鲜食材。”山马刘村党支部书记丁夕利说,眼下幸福食堂常态化运转,刘玉刚也成了食堂“帮工”,洗菜择菜、上锅掌勺、改刀帮厨、分餐递菜、收拾卫生,不管脏活累活他都亲力亲为,在刘玉刚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纷纷加入到志愿活动中,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永葆赤子心 红色文化弘扬者
“‘山马刘村’原先叫‘山麻刘村’,后来因为方便大家记写,就变成了‘山马’……这些是我在乡村记忆馆听刘老师说的,我爸都不知道呢!”前不久,黄岚小学组织学生来山马刘村乡村记忆馆学习传统文化,听完“义务讲解员”刘玉刚的讲解,许多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寻根问祖”,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多一份了解。
为了让村民和下一代能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2019年,山马刘村修建了乡村记忆馆。老式收音机、板箱、箩筐……经过募集,乡村记忆馆100多个沾着泥土气息、带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汇到了一起。刘玉刚也将家中珍藏的木质洗脸架等“老伙计”捐给了乡村记忆馆。“硬件”有了,谁来做老物件的“传声筒”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既得懂历史还要懂我们本地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还要会讲解。”村书记丁夕利说。得知村里难处后,虽然当时并没有讲解员经验,但刘玉刚还是主动请缨,主动学习做记忆馆的义务讲解员。“作为老党员,讲党史是我的义务,作为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讲给下一代听,我更责无旁贷。”刘玉刚说。渐渐地,山马刘村记忆馆的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小学和中学,还有企事业单位经常带队前往乡村记忆馆学习参观,刘玉刚同他们分享许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讲述老一辈人不畏险阻、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和甘为人梯、甘于奉献的伟大情怀,每次都能深深感动参观人员。
“我叫刘文焕,是个庄稼汉。我得四万去三万,不嫌老汉老,我也去参战……”在众多红色故事中,山马刘村革命前辈刘老汉送子参军的故事令观众印象深刻。刘老汉把四个儿子中的三个儿子送上战场,支援解放战争的革命精神令人动容,刘玉刚多方打听后,还原了这段历史,并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山东快板,给来参观记忆馆的观众心中种下一颗颗红色文化的种子。
刘玉刚退休不褪色,秉承党员初心,怀揣为民诚心,作为一名义务讲解员,在本应含饴弄孙的年龄,刘玉刚却把时间奉献在了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为了做好义务讲解员工作,刘玉刚用大量时间翻阅资料,走访老革命、老干部、老人家,掌握山马刘村革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还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搜集大量历史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讲解内容。他以好学之心发挥余热,用实干之举获得群众认可。“我想要搜集更广泛的材料,把那些事情全记下来,充实记忆馆的资料。不能让那段历史被遗忘,必须想办法把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刘玉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