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友谊,男,1969年6月生,山东威海人,威海经开区海峰路免费爱心粥店副店长。
弘扬志愿精神 播撒爱心火种
每天凌晨5点左右,在一片寂静中,经开区的大街小巷上已经有了很多“橙色的身影”,同时挂着“海峰路免费爱心粥”招牌的小店,也早已亮起了暖暖的灯光,透过灯光能看见一群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的人正在厨房里忙碌,他们都在用勤劳唤醒着睡梦中的城市,迎来一个个希望的黎明。
“免费分发爱心粥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环卫工在清晨能喝上一碗热粥,他们很辛苦,天不亮就打扫街道卫生,因为他们,威海这个城市才会这么干净。我干的时间最长,已经在这里五年半了。”55岁的志愿者于友谊自豪地说道,他和同伴张云强老师是这家免费爱心粥的第三任“店长”。每个早晨,他们也会穿着志愿者的红马甲,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忙碌。冷飕飕的风在屋外呼呼地刮着,屋子里却已是炊烟袅袅,淘米、熬粥、洗菜、起锅……志愿者们已经达成了默契,各个动作干脆麻利。很快,墙上的时钟指向了六点二十,天已经蒙蒙亮了,饭菜也已准备就绪。
当天的爱心早餐是小米粥、馒头、白菜炖粉条和萝卜丝咸菜,小小的店面里弥漫着早餐的香气,陆续又赶来了几个志愿者,他们穿上红马甲,开始早餐供应前的准备工作。六点半,领爱心餐的队伍越来越长,人们准时开始登记姓名领早餐,一碗粥、一碗菜、几个馒头,人多但井然有序。在寒冷的黎明中,步履蹒跚的老人和橙色的马甲格外亮眼,他们多半是环卫工人。志愿者们热心问候,一句句“谢谢”温暖了彼此,也温暖了寒冷的清晨。
做好三心服务 守护美好城市
一碗五谷杂粮粥,配馒头和酱菜,虽算不上丰盛,却十分有营养。于友谊为了让大家吃到安心粥,在边干边摸索中,给爱心粥铺制定了“三心”服务模式:
一、“精心”制定早餐菜单。在这里就餐最多的是环卫工人,他们年岁大工作又很辛苦,由于上班时间较早,经常吃凉馒头就白开水。为了让环卫工吃顿热乎且健康的饭菜,于友谊没少动心思。八宝粥、南瓜粥、红薯玉米糁、小米稀饭,每天更换花样,加上各类时令蔬菜,轮番登上餐桌。除了早餐,店里还放了常用药品、酒精、口罩、消毒物品等等,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人。有时候碰到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志愿者们就把饭菜盛好端到他们面前,浓浓的爱心感染着每一位来就餐的人。
二、“用心”确保服务品质。一是爱心粥铺的位置经过精心挑选,位于长峰海峰路中段,这里交通便捷,且靠近环卫工人集中作业的地方,便于粥铺开展爱心服务。二是在食材采购上,于友谊坚持货比三家,同一品类选定三家供货商,从价格、品质、口感等多维度比较,最后选择综合评分最高的一家进行采购,且不定期抽检食材质量。于友谊还为爱心粥铺制定了食品卫生、食品加工、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让爱心粥铺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此前受过帮助的人,为表感谢,也会不时往店里送些食材。
三、“恒心”开展志愿服务。随着爱心团队的不断扩大,现在的粥铺也慢慢变成了一个爱心平台,不断汇聚着大家的点滴爱心。一年365天,六年下来,爱心粥铺志愿服务时间已累计超过2190天。每天凌晨5点,粥铺准时亮灯,志愿者们忙前忙后,轮班上阵,生火熬粥,摆桌放凳,盛汤打菜发馒头,等待环卫工人及周边困难群体前来就餐。在于友谊的带领下,爱心粥铺志愿者人数从初始的5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268人。粥铺服务总时长超8000多个小时,总就餐人次达15万余次,派发爱心早餐累计15万余份。除了免费发放早餐外,于友谊和他的同伴们还积极地参与社区走访帮助孤寡老人等活动。
有一种情怀叫无私奉献,有一种情怀叫友爱互助。于友谊和他的同伴们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时刻关注弱势群体。爱心粥铺六年的坚持,温暖了无数为这座城市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和不方便做早餐的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一个凝聚着多方善意、团结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