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硬核”政策指向关键点发力
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威海市大抓经济20条》有关情况。20条“硬核”政策条条指向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点发力,是让企业和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干货政策。
明导向 “硬核”措施实用管用
《2024年威海市大抓经济20条》围绕大抓经济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激发干劲、如何增加企业和市场主体获得感,以小切口的形式提出系列“硬核”措施,条条明确“谁来干”,让企业和市场主体明白“该找谁”。同时细化了具体适用条件和奖补标准,突出政策执行刚性,力求达到好用、实用、管用的效果。
在企业培育、产业发展、扩大内需、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多点开花。提出实施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实施企业升规纳统攻坚行动等,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出开展主导产业图谱式招商,推动产业向协同化、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实施项目建设提速行动、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实施消费扩容提质行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扩容提质。深入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提速提效行动、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护航机制。
提信心 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面向全市企业,我市将实施新一轮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企业升规纳统攻坚行动,差异化激励不同阶段市场主体,并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支持企业更好发展。
着力指导企业聚焦“十强产业”、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谋划争取一批项目入选省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新获批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新增20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以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活动,跟踪解决政策兑现、资金争取、要素保障等需求。聚焦政策兑现、要素保障、资金争取,助力企业做优主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确保帮在点上、服到实处、见到成效。
亮实招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智能化改造是推动数实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我市把握产业趋势、紧盯企业需求、强化政策服务,从拓展智能化改造广度、提升智能化改造质量两个方面发力,推动企业“智改数转”上档升级。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适度超前建设新型网络,确保5G基站达到8000座以上,实现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发挥蓝海国家级“双跨”平台的支撑作用,健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市场化运营机制,争取接入企业突破350家。
在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方面,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和十个优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加大智能化技改投入,年内实施市级工业重点项目311个,其中智能化改造项目166个,占项目总数的53.4%。
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分行业开展“培训赋智、诊断赋能、标杆引领”活动;年内新认定市级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个,总数达到180个;大力推广“产业大脑+晨星工厂”建设模式,培育优秀典型场景,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变革,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齐发力 全面提升招商成效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今年,我市将组织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用好威海市重点产业招商图谱,围绕研判筛选出的目标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争取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益强的优质合作项目。坚持深耕日韩、突破欧美,兼顾国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全方位宣传推介威海产业投资机遇,拓展新客户、对接新项目。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额1000亿元以上,引进投资3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个以上。
强化统筹推进,全面加强对全市产业链招商工作的协调、调度、推进,用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凝聚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合力,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以高质量的招商引资推动威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求突破 打造绿金“威海样板”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我市扎实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一批先行先试创新成果相继落地,发布全国首个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基于清算平台的个人碳账户、签约落地全国首笔省级碳普惠管理平台(试运行)海草床碳汇交易、出台全省首个银行业绿色支行认定管理办法、乳山市获批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国内首个合作示范区等,试验区申建具备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今年,我市将全面加快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申建进程,稳步扩大绿色信贷投放规模,紧盯市级重点项目、八大产业集群、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强化金融资源绿色化配置,确保全年绿色贷款余额增长35%以上;稳步提升绿色直接融资规模,在重点拟上市绿色企业指导、发行碳中和债券、绿色低碳领域股权投资基金等方面多点开花,齐向发力;稳步加快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做好“绿e融”平台建设工作,设立绿色金融特色专营机构,开展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绿色支行认定管理办法标准化研究等,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赢。(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