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揭牌仪式在威海市立医院举行,标志着我市迎来首个“国字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体现了威海市立医院神经系统疾病医疗和研究水平的“高精尖”。

为患者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疗。

一起研讨业务。

张金彪(左)在研究病例电子胶片。

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王亮(左一)与同事们一起为患者实施手术。
中心落户威海近一年来,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团队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医学创新研究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乘“国字号”东风,医研能力不断增强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落户威海,对一个城市,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医疗团队,意味着什么?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正式批准成立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威海区域分中心相当于整个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创新“网络”的分支。向上,可以适配国家和区域临床医学科技创新需求,在国家中心指导、管理和支持下,协同国家中心开展临床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向下,可有效吸纳国家级平台资源,提升整个威海地区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科学,推动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产生,为区域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为患者进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疗。
近一年来,搭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这个“国字号”平台东风,威海市立医院神经系统疾病医疗团队告别过去的“单打独斗”,积极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研究,加强与国家中心之间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医学科研成果。
“神经系统疾病大致分为脑血管类,如脑梗死、脑出血;睡眠障碍类,如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等;老年变性病类,如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免疫系统类,如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等。”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张金彪说,作为山东省临床重点学科,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围绕我市患者临床实际,取得了可喜突破。

一起研讨业务。
这样的“高光时刻”有很多:团队关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各睡眠分期的心率变异性与认知障碍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会刊《SLEEP》上发表;关于脑电图阵发性慢波事件与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认知障碍关性的研究成果在临床神经病学TOP期刊《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上发表;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体位改变对认知功能影响及神经源性外泌体线粒体蛋白可能对2型糖尿病MCI患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有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J Clin Endocr Metab》《Diabetes》发表……
中心落户近一年来,医院神经内科在学科建设中注重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积极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围绕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建立了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疾病、帕金森病四个研究平台,建立临床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多项研究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
团队先后承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项目3项、中国卒中学会研究项目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分中心课题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项、清华大学合作项目1项、宣武医院合作项目3项、天坛医院合作项目1项;团队科研项目荣获2次威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次威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山东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团队成员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获批15项专利,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把更多科研成果用于临床,让患者享受“真实惠”
医学研究再“高精尖”,归根到底还是要为广大患者服务,让患者享受到“接地气”的医疗服务。
“我们一直注重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治病救人中,是团队的职责。”张金彪说,在市立医院神经内科,许多新的治疗方法、新的康复方法被应用到科室收治的病人中,造福广大患者。
益生菌辅助常规治疗方法是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团队独创的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法,大致是通过调节帕金森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进而缓解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的研究成果,成果已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Parkinsons Disease》上发表,获得国际医学界认可。

张金彪(左)在研究病例电子胶片。
张金彪介绍,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数据突显肠道菌群对于帕金森病的作用,并且肠道菌群被认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大脑功能。张金彪团队通过前期研究证实了帕金森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某种益生菌,能够显著改善PD患者的便秘症状,并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减轻了焦虑情绪,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
“一吃药就能睡着,不吃就睡不着,可是害怕失眠药物有依赖性,越吃越难自主睡眠。”针对这种情况,张金彪说,或许可以尝试下团队新研究的“缺血预适应治疗法”,这项治疗方法是神经内科团队和威海广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及临床推广的一种基于App控制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装置,其通过短暂性的缺血、缺氧刺激,激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应激机制,对大脑产生保护作用,来有效改善新冠感染后患者的睡眠障碍。
这项研究同样经历了前期准备和实验论证等一些列步骤,被证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失眠。治疗不到3个月,李女士完全恢复自主睡眠。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果说,钻研新技术、开展新项目,以求更好地治病救人,是医者对患者的无悔承诺,那么,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用高质量、高水平筑就医疗高地,则是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对人民群众的坚定回答。
突破技术难关,神经外科手术再创新高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代表区域内国家级医疗水平,对患者来说,除了疾病有更科学、先进的治疗方法,一个更直观的体验就是——这里能看疑难重症和少见病、罕见病,能做高难度的复杂手术。

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王亮(左一)与同事们一起为患者实施手术。
近一年来,威海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实施了一批高难度手术,多项技术代表了我市外科相关领域的“最高峰”。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以前很多大病重病患者不得不奔波到北京、上海等地寻求诊治。为了减轻患者来回奔波的麻烦,神经外科派出大批专家外出交流学习,将神经外科医学最前沿的技术学回来,不断精进手术技巧,让患者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水平。
一个国家级区域分中心的落地,不仅靠先进的医疗团队,而且离不开一所医院多学科学术技术水平强有力支持,以及医务人员认真钻研和不懈努力。近年来,威海市立医院致力于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制订“学科攀登计划”,设立“卓越科学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临床医学研究,先后引进、培养医学博士100余人,并在中层干部选拔推荐中首次设置科研副主任岗位,从全院博士中推荐选拔优秀人才担任科研副主任,正在逐步实现临床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李万玉 周广德/文 刘志鹏/图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付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