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风采

“巾帼”工匠笑傲“江湖”

2024-03-08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前有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后有激光女神侯静、密码学家王小云,她们无一不是凭借着勇气、智慧和担当成就不凡。如今,在威海民俗文化邨,也有这样三位巾帼工匠,她们致力于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用“她”力量笑傲威海“手造江湖”。


  一盏锡镶茶具,婉约不失华贵,高雅兼融清新。

  从第一次见到锡镶工艺品起,李江玉就对这门古典与现代美学完美融合的手工技艺“一眼定终生”。


  于是在1993年,李江玉毅然决然成为了锡镶技艺的一名学徒,至今,她在“手造江湖闯荡已有30余年,能吃苦、勤钻研的她在锡镶领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担得起锡镶技艺“掌门人”的名号。


  但行走江湖,不只有顺风顺水的称赞,更有数不尽的风雨交加。
  犹记李江玉入职不久,威海锡镶行当就曾遭遇过一场“寒冬”,不少锡镶工厂倒闭,站在一派荒芜的交叉路口,李江玉也曾迫于生计有过“动摇”,但在内心对锡镶技艺的热爱与几位老客户的支持下,她选择坚持下来,并靠一门手艺走上了精品锡镶工艺品的自主创业之路。
  这样的挫折只是李江玉江湖之路上,无数刀光剑影的缩影。


  李江玉以女儿之身站到了传承人的位置上,直到今日仍会收到许多质疑之声。
  而这一路走来,面对外界的种种阻力,李江玉始终横刀立马、不屈不挠,专注于锡镶技艺本身,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相信,只要肯用心、肯钻研、肯创新,我们女性也能在自己的领域中绽放华彩!”
 

  担起行业“掌门”之位后,李江玉也没有停下步子,仍专注于指尖的一招一式,为传承与创新锡镶技艺努力着。
  在研究与创作的“瓶颈期”,李江玉开启了走南闯北的江湖之旅,去江西学锻铜,去云南学打银,去福建学大漆工艺……
  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手艺活面前,李江玉像一块海绵,吸收其中的精华,并融入锡镶技艺。
 

  年复一年的学习与琢磨中,李江玉将锡镶工艺推向了新的高度,不仅研发出了“锡镶微浮雕”“漆艺锡嵌”“锡镶内嵌”等新“招式”,还将锡镶载体从紫砂陶瓷扩展到玉器、琉璃等八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李江玉的独家绝学“万物皆可‘锡’”,自此名冠江湖。




  在威海民俗文化邨的威海内画鼻烟壶艺术馆内,上百件形态各异、精致美观的玻璃画作品琳琅满目,其中的“一百单八将”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直径5厘米的瓶口下,直径32厘米的瓶坯内,108位水浒人物被描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腻自然,甚至眉毛也是根根分明。

  这是马金霞的得意作品之一,“一百单八将”的人物多样、情态繁杂,还有球形瓶丕与特制笔杆的约束,都是这件作品的创作难点,足以体现马金霞的玻璃画技艺之高。

  “一百单八将”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快意恩仇的水浒江湖,也浓缩了马金霞自己的“手造江湖人生。
  从受父亲影响接触玻璃画创作,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到为了精进画技在大学选择了美术专业进修,马金霞受得了寂寞,耐得住性子,千锤百炼指尖“功夫”,终于练就了“方寸世界藏万象”的武林秘籍。

  “一入江湖深似海”,闯荡“手造江湖20余年,马金霞已将玻璃画技艺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既做了手艺人,她也想做一个“守”艺人,将威海玻璃画非遗技艺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下定了决心,马金霞就在威高民俗文化邨打造了500多平方米的“玻璃画”基地,借威海市总工会授予的“马金霞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开门教学,对学生倾囊相授,将自己的“武功绝学”细心教与每一个热爱这门艺术的人。


  至今,马金霞先后培养学生100余名,将玻璃画技艺的“门派”一点点发扬壮大。
  闲暇之余,马金霞还会积极参与玻璃画公益推广,她会定期在文化展馆举办玻璃画讲座,也会深入中小学校园,宣传、教授玻璃画艺术,让这门独特艺术的种子在学生们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八”妇女节前后,孙海燕正为迎接一批批研学队伍和制作妇女节专属面点,忙碌得脚不沾地。

  ▲孙海燕在妇女节推出节日专属面点造型
  “凤传牡丹”“爱心饼”“向阳花”……精致新潮的造型设计,恰到好处的颜色搭配,还有美味适口的味道调制,都让孙海燕新推出的妇女节定制面食广受好评,成为“新晋网红”。


  作为威海“手造江湖中的时尚“高手”,每次节日都推出如此这般新意满满、美观又美味的创意面点,是孙海燕对花饽饽发展前景表达的态度。
  孙海燕认为胶东花饽饽市场需要保持新鲜度,“虽然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但我希望借自己的努力抛砖引玉。”


  从“不添加一滴水”的全新营养配方,到新中式蛋糕等面点造型与味道的不断创新,孙海燕走出了一条绚烂多彩的江湖之路,让胶东花饽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仗剑江湖,孙海燕还在花饽饽的舞台演绎着人间正义,侠者风流。
  怀揣满腔侠义,她借“百花齐放春满园”的胶东花饽饽工艺,帮助女职工就业创业也实现了“百花齐放”。



  自从“吉昌花饽饽”知名度逐渐提高,全国各地不少下岗女职工、剩余女劳动力纷纷前来拜师学艺。
  面对求学的姐妹们,孙海燕打破了“吉呈轩花饽饽”技艺“母女相传”的家规,成立了“磨爱麦”胶东花饽饽培训基地,对求学者一视同仁,让胶东花饽饽这一非遗技艺手手相传。

  仅去年一年,“磨爱麦”就培训女职工400余人,其中326人获得中式面点师职业资质,帮助众多女性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
  江湖手记
不容小觑的“她”力量

  “汇聚榜样力量,传递巾帼匠心。”
  近年来,威海市总工会为推进女职工在岗建功立业做出了诸多努力,已逐渐凝聚起了不容小觑的“她”力量。
  这份“她”力量同样活跃在威海的“手造江湖”,李江玉、马金霞、孙海燕等优秀女性工匠在促进女性职工就业创业中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力量。
  为此,威海总工会也通过积极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等方式,借助巾帼工匠们的正面影响力,为越来越多下岗女职工、就业困难女职工提供就业帮助,也带动了越来越多女职工岗位创新、岗位成才。
  正所谓“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束光照亮一大片”。
  在威海总工会与巾帼工匠的共同努力下,威海的“手造江湖”不再仅仅是非遗技艺传承的“孤岛”,而是变成了让“她”力量尽情绽放的精彩武林世界。(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牟怡洁/文 刘彬/图 徐磊/设计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侵权必究!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