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柳惠贤)3月8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威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威海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按照省内领先、部分指标国内领先的原则,《方案》设定了到2026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目标任务,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不低于12件,著作权作品登记数量达到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数量达到9万件,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总量达到170件,地理标志商标数量达到68件;专利权转让、许可数量新增1500件以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新增30亿元,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新增10亿元;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数量达到70家,积极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全市知识产权专利代理师人数达到100名。
为圆满完成预期目标,《方案》聚焦五大方面,规划了18条具体措施。聚焦知识产权共治联动,推动形成科技、教育、金融、文化和旅游、司法、公安、海关等部门协同联动、市县分层推进的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新局面;聚焦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突出服务和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有效发明专利、商标注册、著作权作品登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8个综合指标全面攀升;聚焦普惠性和便利性,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拓展“一站式”服务通道,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促成每年500件优秀专利成果在我市企业转化运用;聚焦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功能,积极培育品牌服务机构达到100家以上,打造创新主体身边的专业服务队伍,培育服务人才500名以上;聚焦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项目,创造推出独具特色的威海方案,放大试点示范优势,强化全链条保护,提高转移转化成效。
据介绍,市市场监管局、市检察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威海海关等部门已形成工作矩阵,通过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严格落实好《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
市市场监管局将推广使用《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指南》市级地方标准,探索编制《专利运用与保护》省级地方标准,2024年底,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以上,争取获评3个以上省级专利奖和新高赛项目,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等考核工作保持省内第一方阵。
市检察院实行知识产权案件“一案四查”办案机制,即在案件办理中同步审查是否涉刑事追诉、民事追责、行政违法、公益损害等情形,一体落实刑事惩戒、民事赔偿、行政违法追究工作。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为重点,探索梯次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并开展“强企培育”行动,推动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跨越,力争到2026年,全市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数量超过900家。
威海海关将依托“智慧海关”建设,运用“单兵装备”“非侵入式查验”“商标智能识别”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查发、快速处置,并运用“智慧知识产权状况预确认系统”,对收发货人在出口货物申报前、进口货物启运前主动向海关申报的进出口货物知识产权状况,联系权利人进行预确认,进一步提高合法货物的通关时效。
“今年1月,我市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市市场监管局将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全面加速提质,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