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威海市今年重点开展16项工作,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3-15 编辑: 宋倩

      3月14日,市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夯实基本盘,塑造新优势,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我市海洋工作开展相关情况,全力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聚焦优势再造,打造现代渔业“升级版”

      今年,我市海洋工作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高标准服务、高效能治理4大目标,重点开展16项工作,全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增速达到7%左右;全年海洋渔业产量达到330万吨,持续保持全国地级市前列,产值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6%以上。

      在高质量推进渔业优势再造方面,我市围绕海洋种业、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加工、休闲渔业、品牌影响等齐头并进,在育种、科技、深加工等方面不断发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种业是渔业的“芯片”,海洋种业是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我市加快提升海洋种业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原种场,提速5个现代化种业园区建设。坚持向深远海要养殖空间,启动全国最大规模重力式深水抗风浪网箱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开工300个、建成150个。

      打造远洋渔业新引擎,加快老旧远洋渔船智能化改造,年内完成更新改造11艘,支持远洋辅助运输船及超低温冷藏运输船建设,推动全市首艘“万吨级”远洋渔业冷藏运输船建成投产。推动“华祥9”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投产,年产量达到5万吨,大力发展南极磷虾精深综合加工。深入实施《威海市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集群规上企业全年营收突破350亿元。

      延伸休闲渔业产业链,扩大渔业品牌影响力。推行“海洋牧场+景点+民宿”“海洋牧场+垂钓基地”等运营方式,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力争全市休闲渔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建好建强“1+3+N”渔业品牌体系,加快打造“威海海鲜京东鲜到”电商品牌和线上店铺集群,力争年内组织各类热点活动10场次以上,媒体总曝光量超过2000万人次。

      瞄准开放创新,培育科技创新“新引擎”

      开放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将大力培育创新平台与主体,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省部共建,做实做强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力争新招引落地海洋科技型企业10家、科技项目30个。

      统筹开展海洋招商活动,围绕海工装备、装备渔业、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海洋新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重点产业,建立产业精准招商目标图谱。

      多领域扩大蓝碳朋友圈,与国内外海洋碳汇领域高层次科研团队联动。积极对接国内头部生态公益机构和平台,扩大海草床公益修复规模,力争新种植海草1000万株,修复海域300亩。组织举办2024海洋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力提升各界对威海海洋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产业投资热度。

      立足涉海服务,做好助企发展“大文章”

      持续完善海洋金融服务体系,加强蓝色产业可持续投融资支持目录的推广,提升现有银企合作平台功能,不断满足涉海企业融资、信贷、降低经营风险等发展需求。

      加强海域海岛要素服务保障,加强向上对接、沟通力度,全力保障涉海水利工程、交通基础设施改扩建、海上新能源重大项目等用海需求,靠前做好长会口水库等重大工程的用海服务保障。不断强化海洋观测预报等公益设施用岛要素供给,加快推进褚岛等海岛依法开发利用。

      抓好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储备一批引领性、支撑性、示范性项目,全力做好省级涉海重点项目和市级海洋产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年内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海洋产业项目80个以上,实现年度投资51亿元以上。加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资金的使用监管,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发展示范样板。

      着眼秩序维护,打好安全管理“组合拳”

      着力推动海洋资源规范管理。加强用海用岛和自然岸线监管,严格落实岸段巡查负责制,完善“无人机空中巡查+执法人员地面检查+卫星图片网上比对”立体巡查模式。

      着力推动渔船管控秩序稳定,启动开展“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强化渔港、渔船、渔民及其关联产业链条执法监管。强化执法合力。严厉打击渔船跨区域流窜违法作业,推进涉渔“三无”船舶整治。

      着力推动海上生产作业安全,全面履行好市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完成全市900余艘44.1千瓦以下小型在册捕捞渔船配备北斗卫星定位设备,完善天气海况分级分类精准预报机制,全面加强渔船安全生产技防措施,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