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 | 无花果村“焕新记”

2024-03-20 编辑: 宋倩

      

      3月中旬,气温已回暖,田野里无花果的枝头虽还未发芽,但走在经开区崮山镇邵家庄村,一股“新风”迎面而来。

      新设施、新技术、新模式、新媒体……在这个无花果特色种植村,处处能感受到“新”变化。

      3月14日,跟随村党支部书记邵天成的脚步,记者来到全新打造的立架模式无花果种植园,只见新搭建的种植支架排列整齐。邵天成说,这种新推广的立架模式种植,更省人力且产量更高。

      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关键。2023年邵家庄村村委会通过决议,对村内无花果种植园开展多项现代生产模式改造。“原本的梯田种植模式已改成坡田种植,同样的面积种植果树更多,管理更高效。”邵天成说。

      据介绍,“梯田改坡田”后,矮化、宽行、密植的种植模式,让单位面积内的植株数从60至80棵果树提升到了210棵果树,预计年提升产量5000斤。不仅种植株数多了,也更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不只新打造了现代模式种植园,村里的老果园也通过提档升级焕然一新。果园地底下埋进了全新的水肥管道,春耕后连通各支线管道,浇水施肥更便利。植株间还立起了避雨设施支架,为无花果在恶劣天气里遮风挡雨。

      走进春早秋延无花果大棚内,记者发现这里的无花果枝头已经发出了绿芽。通过大棚调控温度,大棚内种植的无花果平均比棚外无花果早成熟10至15天、退市晚10至15天,多出近一个月的在市时间。

      为适应更加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模式,邵家庄村对全村从事无花果种植的1000多名农民分批次开展了新技术培训。经过培训后,60多岁的村民邵正平,成了全村种植园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的操作员。

      在泵房里,邵正平只需对照计划进行操作,灌溉用水和液体肥料便奔向各种植园的田间地头,科学均匀地分配给每株果树。“我只要按按屏幕,地里水过会儿就浇好了,又省劲速度还快!”邵正平笑着说。

      在邵家庄村,变化远不止如此。新扩建的植物组培实验室已于近期施工完成,本月即可投入使用;一墙之隔的房屋内,村妇联主席正带领村民做起了新媒体,让“土特产”无花果搭上“流量”快车……

      “有很多青年都想要回村发展,我们村正在发力的新设施、新技术、新媒体就是为了给这些年轻人搭建平台,让他们成为村里的新农人。”说罢,邵天成转身又回到种植园里忙活起来。(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