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扎紧耕地保护“篱笆”!威海实现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2024-04-03 编辑: 宋倩

      近年来,我市着力健全耕地保护体制机制,不断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持续推动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生态向好,以资源保障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去年,我市实现耕地面积净增加2.6万亩、“非农化”违法占用耕地比例“三连降”。

      签订“军令状”,扎紧耕地保护“篱笆”

      “我们整理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负面清单,将一般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上能种什么、不能种什么,用大白话讲清楚、说透彻。展播《新时代的牛百岁》微电影,让耕地保护‘声入人心’。我们与市妇联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政策宣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牢固树立耕地保护“一盘棋”理念,我市健全完善耕地保护协同推进机制。其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等部门建立起完善耕地“非农化”问题信息报送、移交、督办全过程闭环处置机制,构建耕地保护闭环处置体系。

      日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有关部门开展“2024年第一季度耕地保护督导检查专项行动”,特种兵式探查图斑410个,现场解决问题48个,收集并宣传先进经验做法22个。“实地确查图斑位置的耕地是否发生改变种植属性,既督导各级各部门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也听取群众意愿做好调查研究,为下一步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特种兵式“探斑”,是我市健全耕地保护督导考核机制的有力实践。近年来,紧盯冬季“农闲”、春季“春耕”等关键时间节点,市纪委监委、市委督查室及市直相关部门组成耕地保护专项督导检查组,分赴各区市、开发区有耕地保护任务的70个镇(街)及部分村,重点对问题图斑整改、“田长制”运行、撂荒整改等耕地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为进一步夯实耕地保护责任,我市将耕地保护工作列入“一把手”责任工程,细化“市、县、镇”三级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机制,组织逐级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并印发《底线红线事项提示单》,明确耕地保护13项底线红线事项,切实将耕地保护明确到岗、责任到人,扎紧耕地保护“篱笆”。

      由“管控”向“治理”过渡,保护耕地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去年,环翠区张村镇建立“农民—镇政府—农业公司—种粮大户”新机制,将农民不愿种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安排专人定期巡查,动态掌握耕地种植情况,更好落实耕地保护。

      为化解存量问题,增加耕地面积,近年来,我市从“耕地管控”到“耕地治理”逐个环节破题。一方面,加强源头管控,全面落实“田长制”,全市去年各级田长累计巡田达40.5万公里。另一方面,实施“每村一图、挂图作战”,建立“人防 技防”相结合的日常巡查机制,对发现问题实行台账管理、逐宗销号,全市去年组织开展巡查5500余次,发现并有效制止和整改200余宗。

      此外,我市以执法检查为抓手,严格查处耕地整改违法行为。去年,我市“非农”违法占用耕地面积首年降至100亩以内,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数量保持全省最少。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拓宽耕地恢复渠道,全面摸清可就地整改恢复成耕地的潜力地块。去年,文登区大水泊镇整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其他农业主体,组建规模种粮共富联盟,将7700多亩丘陵薄地变成稳产“良田”。

      在严格耕地保护监管的基础上,我市突出规划引领,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以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村以及近期有更新改造需求的村庄为重点,我市按需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做到乡村建设有规划管理、耕地保护有规划引领。截至目前,我市完成218个村居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耕地保护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反哺”耕地保护。以高区初村镇为例,镇级引导8个村集体流转610亩单个点位地块统一耕种,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10余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

      在耕地恢复过程中,我市充分研判产业发展特点,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结合丘陵地形地貌,进一步探索建立“林果上山、耕地下山”农业结构调整新格局,不断优化耕地布局,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长远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