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遇到“新质生产力”,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人引进、新农艺见效……放眼齐鲁大地,广袤乡村热土上,新质生产力要素催生、发展、壮大,赋能“春耕新画卷”,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全“新”动能。
“新农业”提质增效,乡村巨变“焕新颜”。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尤其是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业”,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刻不容缓。近年来,山东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抓手,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凸显农业的品牌效应、增值效应、溢价效应,实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快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大力挖掘乡土风情、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升级,用心写好农村“土特产”大文章;此外,注重培育乡村特色知名品牌,寿光蔬菜、金乡大蒜、章丘大葱等特色产业全面开花,越来越多的“山东好品”走出村寨、跨越山海、融入市场……一幅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的“新农业”图景徐徐展开,山东“新农业”走在前、做示范,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底气”十足。
“新农人”队伍壮大,宜居宜业“展新态”。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培养“新农人”是关键中的关键。当前,乡村振兴高速发展,产业新形态层出不穷,对乡村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充分挖掘“新农人”资源,用心引进和培育一批留得下、想干事、能干事的“新农人”队伍,才能下好发展“三农”新质生产力“一盘棋”。近年来,山东着力育强能工巧匠,大力挖掘懂技术的“田秀才”、有经验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能致富的“带头人”等扎根乡村振兴一线,为繁荣“新农业”增动力、添活力。另一方面,深耕人才生长沃土,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政策保障体系,为乡土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发展空间,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念起乡音、记起乡愁、续起乡情,为落实“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重大任务而耕耘不辍。
“新农具”提档升级,惠农助农“谱新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打通核心技术、核心种源、核心装备等难点问题,倾力打造一批服务农业、提升农业、壮大农业的“新农具”。在山东,以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新农具”正在广袤农村绘就无限好“丰”景: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农业芯片”自主可控;“无人农场”“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直播+短视频”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产销对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收割机和播种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农机装备实现数字化智能管理……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带来了新变化。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田间地头”,真正惠及农民、服务农业、振兴农村,才能切实打通“新农具”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激烈的“竞速跑”,也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向“新”出发,解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力量,必能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崭新篇章!(作者:威海市委网信办驻村干部 张晓凡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