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临床一线,一扎下去就是半辈子;传、帮、带、教,一晃已是30载……
“脊柱脊髓病专家”“发明家”“研究生导师”这些出自同行、患者、学生口中的不同称呼,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脊柱脊髓科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杨永军。
4月25日,按照约定时间,记者走进杨永军的办公室。骨科书籍、脊柱模型、各种奖牌证书塞满书柜,正对着办公桌的是一个观片灯。一大早,杨永军已结束当天的查房,开始准备这一天的手术。上门诊、查房、手术、带研究生、讨论病例、设计手术方案……他的时间安排通常以分钟计算。
杨永军(前右)为年轻医生传授诊断方法和治疗技巧。
和脊柱“打交道”并非易事。脊柱被称为“人体第二道生命线”,不仅是身体负重的立柱,也是大脑中枢神经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手术时,不仅要保证脊柱的结构和稳定性,还要最大限度避免周围血管、神经损伤,这极大考验着手术团队的能力。
匆匆的脚步,见证了杨永军30多年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率先开展有限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后凸畸形、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脊柱机器人、术中导航、3D打印导板技术等10余项新技术、新疗法。
上颈椎因解剖结构复杂,被列为生命的禁区,一旦出现伤病常导致瘫痪甚至死亡。为克服这一难题,杨永军利用节假日、休息日自学局部解剖,最终掌握了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技术。如今,近至威海周边区市,远至新加坡、韩国、日本等,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
“目前,很多医院将骨科和神经外科分开。神经外科的医生偏重于对神经结构的认识,而骨科的医生对脊柱的生物力学及稳定性方面理解独到,侧重点各有不同。”杨永军介绍,“脊髓和脊柱本来就是一体,如果能把两个侧重点结合起来,就能减轻患者的痛苦。”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杨永军设计改进了多种手术路径及方式,他综合性地将脊柱疾病和脊髓疾病合二为一,在脊髓损伤、脊柱创伤、脊柱畸形、脊柱肿瘤及脊柱退行性疾患等的诊治方面优势凸显并形成特色,使高难度的手术不再高不可攀。
拧螺钉、上钢板、复位固定、减压植骨融合……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每一步都伴随着极高风险。临床上,骨科医生要精通十八般武艺,而这些精雕细琢的“绝活”,需要多年的磨砺才能掌握。杨永军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中医筋骨理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创建了腰椎失稳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解决了腰椎稳定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成果在国内知名的1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每年能够帮助10万余例患者减轻痛苦,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手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小的切口、更少的组织创伤、更小的结构损失成为最新的参照标准。杨永军带领团队紧跟医学前沿,始终将微创理念贯彻于诊疗过程中,在椎间盘镜、椎间孔镜等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医30多年来,杨永军运用手术治疗各种脊柱脊髓疾患近2万例,年门诊量达到4000余人次。他先后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威海市医疗卫生首席专家、威海市名中医药专家、威海市十佳医生、威海市十大发明家、威海工匠等荣誉。未来,杨永军将用自己的学术成就为患者带去更多优质医疗服务。(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义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