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不断普及、内镜技术日益提高,肠道息肉性病变检出率也明显增加。有些人对肠息肉缺乏了解,查出肠息肉后很恐慌,也有人对是否切除肠息肉十分纠结。那么发现了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切除后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息肉的那些事。
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就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
威海市立医院消化内科博士、副主任医师杜超介绍,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肠息肉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腺瘤性肠息肉,还有一种叫非腺瘤性肠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占多数,而且它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比较高,超过95%的结直肠癌都是从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

经常高热量饮食者、代谢综合征患者、吸烟饮酒者、50岁以上的人群以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这些都是肠息肉的高发人群。
杜超表示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较少,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脱出、便血以及贫血等全身症状。大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所以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及时治疗,预防息肉癌变。
做完肠息肉切除手术以后,患者应定期复查,尤其是术前息肉数目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患者,具体复查时间应遵循主治医生的个体化建议。
杜超表示,如果息肉比较少也比较小可以一年复查一次,如果两年以后没有息肉,可以三年再复查。如果息肉比较多,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肠镜。病理看出有癌变倾向的,比如说有高级别的,需要短期内就复查,一般建议术后三个月到半年先复查一次,如果没有发现异常,以后可以延长到半年、一年来进行复查。已经癌变的息肉,这种病理看出来确实已经癌变,首先要根据病理的结果,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行多学科的讨论,来制定下一步方案,是进行内镜治疗还是需要外科手术,需要根据最后的结论来参考执行。(来源:威海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