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王文欣)6月20日,市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深化“优编强基”改革服务大抓经济大抓基层重点工作有关情况。记者获悉,今年市委编办立足职能定位,研究出台《深化“优编强基”改革 服务大抓经济大抓基层若干措施》,推出16项具体措施,一体推进优编强经、强镇、强才、强教、强医五大行动,全力保重点、保基层、保民生、保一线。
“通过开展‘优编强经’行动,为大抓经济提供机构编制保障。利用市级精减收回的编制,为数字经济、民营经济、银发经济等重点工作领域增编30名,足额为市级主要经济部门及所属事业单位安排用编计划122名,优先保障关键领域人员编制需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朱建超介绍,我市还调整优化绿色低碳、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机构职能,推动体制机制更完善。
开展“优编强镇”行动,推动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聚焦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等主要职能,我市将镇街机构综合设置为“五办四中心”,构建起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编制出台全省第一张镇街工作机构履职清单,系统梳理镇街职责,细化履职流程1700余项,形成“机构—岗位—个人”一贯到底的高效履职体系。创新建立省内首支“属地管理”监管员队伍,目前已明确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监管、小区物业管理等县镇职责不清问题30余项,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我们出台了专项行动方案,提出17项具体措施,通过体制改革、集成放权、明责减负,让‘小马’变‘壮马、骏马’,让‘大车’轻装上路、减负前行。”市委编办副主任许昌介绍。
开展“优编强才”行动,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编制保障。实施“专业人才、专编保障”工程,市级统筹400名编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专户,先后引进“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以及教育科技、海洋发展等方面紧缺人才306名。发挥编制对基层人才的“磁吸效应”,指导4个区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吸引人才,近三年为海洋经济、特色农业、乡村文旅等领域引进各类人才1007名。
开展“优编强教”行动,支撑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对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单列管理、专编专用,科学预测未来3年我市适龄中小学生入学数,针对年均编制缺口1600名的突出矛盾,依托省级重点支持的1513名中小学教职工周转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调剂编制1202名,为全市教师队伍健康发展和有序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市教育局加强统筹谋划,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全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推行“面试前置”改革,加强对教师从教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提升教师招聘质量。“采取面试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对外公开招聘等多种方式招聘教师,近三年来全市招聘中小学教师共2275人,统筹安置省属公费师范生(定向威海)共433人,优先保障紧缺学科和高学段师资需求,有效缓解师资不足、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国杰介绍。
开展“优编强医”行动,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高标准完成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局组建、疾控中心重组,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数量足额核定市县疾控中心编制606名,形成“防控治”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在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编需求、建立基层卫生人才‘县管镇用’机制、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推行基层职称评聘有倾斜政策四方面发力,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注重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核定编制3122名,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编需求。”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三级调研员,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宿波介绍。(来源:威海日报)